“不行,治标不治本!”

  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朱谊汐摇头:“这不是成了暴君了?”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为今之计,也只有扩编了。

  即,将大量的私学书院,扩充为官学。

  国子监就是清北,四大学院就是一本,然后分个二本、三本……

  好处就是能将控制大量的读书人思想,坏处也很明显,成为官学,自然是要出钱的。

  学田,拨款重修等,自然是应当做的。

  “势在必行的。”

  朱谊汐摇摇头:“这天下,有闲又有钱的,只有那群学生了。”

  “年轻气盛,不知好歹,被人一忽悠,就热血沸腾,恨不得抛头颅洒热血,为他人奋斗。”

  当然,有弊有利。

  也只有年轻人才不容易受世俗规矩的束缚,出卖自己阶级。

  扯远了……

  不过,朱谊汐由大学,想到了科举。

  由于科举的存在,所以书院必须围绕着科举来进行,而不是教授什么诗词歌赋。

  如果把书院变成了大学,那么民间的私塾、社会,就必然成中小学了,用来启蒙。

  书本倒是无须统一,官刻本的四书五经,是科举必备。

  不行,成本太大了。

  私塾启蒙还是交给民间吧!

  官府在县学这块,是专门教导童生们的,所以得从这方便下功夫。

  不再只教四书五经,而是多一些地理、历史、算数、天文等杂学,从而开阔眼界。

  乡试,就考这些。

  这样一来,必须得出教科书了。

  只有将这些普及开来,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公平。

  一切的一切,都得慢慢来,切不可急躁。

  说到教育,朱谊汐忽然想起来了,自己曾经主张过句读运动。

  即,给经典名著加标点符号,从而掌握话语权。

  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习惯性用长篇大论而书写,但凡截断有所不一,内容就大为不同。

  由此到了春秋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千余年,因为句读解释的不同,从而在儒家诞生了不同的流派。

  而且也因为句读的关系,使得书本解释权被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