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我原本以为会在卫星里焊一台录音机或者唱片机呢。”

唐华:“太空那个环境,真空,这可能不算什么,接近绝对零度,各种各样的高能宇宙射线,磁带或者唱片太难长期工作了,送上去不到一个月,磁带会消磁,唱片会脆化……当然,不是说芯片上太空就没问题,但是我们给芯片做屏蔽,比给录音机或唱片机做屏蔽简单得多。”

王希季:“这芯片放出来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小指甲块就能放歌?”

唐华:“严格来说,它里面录的不是歌,而是……乐谱。正好我们先试试看。”

唐华打开实验室里的计算机,输入命令打开了里面原先存储的文件。计算机的喇叭就“滴滴”地叫起来,而且音调有高有低,“滴滴,滴滴滴滴滴……”

“这是国际歌?!”王希季说。

唐华点点头,“还有一首也已经准备好了。”

第二首歌是国歌。但与国际歌稍有不同的是,国歌的滴滴声比国际歌丰富得多。

“哇,国歌好像是有伴奏的呢。”

唐华:“简单地分了几个频域,让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像是有几种乐器在同时演奏的样子。因为要描述不同频域的声音和出现的时间,所以国歌的音乐文件要比国际歌大。可能一首国歌就要占掉一块芯片,其他几首歌都在另一块芯片里面。”

……

五六十公斤的卫星能做什么?

如果有21世纪的技术,那这种卫星已经比“微卫星”还要大,属于小型卫星范畴,甚至可以装一台相机对地面进行拍照,然后把数字图像文件通过同步通信卫星做中介传递到地面。虽然和专业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不能比,但是也挺有意思了。

但现在既没有小型数码相机,也没有同步卫星提供中继。

做个小型电子侦察卫星?能做是能做,但是侦听频段就只能有很窄的一小条,而且天线尺寸不够,效果不好。

验证一下相对论的钟慢效应?这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正在研制铯原子钟,初代产品大概是一个2米高0.5米粗的圆柱体,再加上一个仪器柜。用石英钟测不出,精度不够。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