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不,在发掘之前。首先,用挖掘机减薄封土,土山接近被削平之后,开始施工建造穹顶。穹顶的尺寸是可以把整个地宫包裹在其中的,工程队在地宫四周挖掘椭圆形深沟,其实也就是穹顶的地基,我看至少要下挖20米。”

“建地基、然后将穹顶建起来,这就对地宫以及其上的残存封土作了彻底的密封。然后,往穹顶密封的空间注入惰性气体,可以是氮气,但我认为最好是注入氩气。之后的发掘工作,发掘人员就佩戴封闭循环的呼吸面罩进入穹顶内工作。”

“这是整个穹顶的中央大气过滤器和气体交换机,在发掘中打开内部的空腔时,混入穹顶内空间的其他杂质气体都能在这里过滤消除,然后再补入相应的氩气。”

“最后,在穹顶内把封土移除,让朱棣的地宫外部轮廓全部显现出来,然后,土全部刮干净了,就不存在找不到墓道的问题了,所以地宫内部也就可以顺顺当当地进入了。”

郭沫若和吴晗大概从来没见过这么“盗墓”的。这不是打洞,这是把当年朱棣死后修建长陵的过程:盖地宫,送棺椁、封口、填土——再倒着播放一遍。

“我们……是想用一些探测手段找到长陵的墓道入口,然后挖掘正确的探洞,打开入口,”郭沫若说,“只是长陵很大,人力挖掘困难而且有一些危险,所以想到了工程机械……”

“那种探洞不仅危险,技术上我觉得也很落后。”

唐华决定继续把水搅浑。“所谓的文物,就是埋藏在地下的信息,比如长陵……发掘的建议是吴委员提出来的,所以它最重要的信息一定是《永乐大典》,对吧。”

“信息熵和热力学熵是相似的,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总的规律就是,熵不可逆,能量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那么,文物在出土之后的熵增是在加速呢,还是减缓呢?”

显然,郭院长一定是被搅晕的。因为和他对线的是信息论和信息熵概念的提出者。

郭沫若:“那这个穹顶的造价……算了,我们现在大概是没有这么多经费的。”

唐华的态度就是,打洞发掘长陵不行,得建穹顶,完全密封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整体发掘。中国工程院和重工业部只支持整体密封发掘法。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