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吐,现在胃里并没有什么东西可吐的。

“老彭,你在苏联不是坐过潜艇的吗?怎么也晕得不行?”在彭士禄后面,黄旭华问道。

“我在苏联实习是上过潜艇,可我上的那是什么潜艇,少说一千多吨,大的有三千吨的大型远洋潜艇。出到海上有风浪也不太颠。咱们这个M级小型潜艇,苏联海军自己都不用了!”

“我吐是没吐,但也憋得不行,而且全身上下都是臭味,”黄旭华抖抖衣服,“按来时的经验,这股子味道没有两三天是散不掉了。”

彭士禄:“真不明白这种又小又不好用的潜艇,唐部长为什么让船舶工业局研究图纸,准备改进和建造。我们要这东西干嘛呀。”

“不是建造,是设计一种小型潜艇方案,以备以后需要。”黄旭华说。

1955年7月,彭士禄从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毕业,9月从喀山回到大连就接到通知,说船舶工业局的设计组就在大连,要他马上加入设计小组,然后——乘坐北海舰队用于训练艇员的M级小型潜艇,从大连直接开到武汉。

说起来彭士禄只遭了半趟罪,设计小组的其他成员,可是坐着潜艇从武汉到上海,再到大连,再从大连回的武汉。

“欢迎,欢迎,我们武船设计所又增添了一位人才。”

武船的厂长萨本祁在厂里欢迎这个新加入的留苏学生。

彭士禄:“萨厂长,刚才跟我一起爬出来的那六个人就是潜艇设计所的全部设计人员?”

萨本祁笑道:“你以为呢。设计组上潜艇体验,跟潜艇兵一起航行、一起生活、一起操作机械,是唐部长和刘部长一起做的决定,不可能漏下一个两个在厂里不跟潜艇走的。”

彭士禄:“七个人设计不了新潜艇啊。”

“比两年前已经好多了,那时候我们全厂连临时工算上一共九十六人,设计人员零个。现在,你看看。”

萨本祁手指着的地方,是一座全新的船台,长度足有140米,轨道上已经有钢铁构件摆放,仔细分辨就能发现,这些构件是潜艇上的零件。

彭士禄:“苏联援建的633型潜艇船台?那是正在组装的第一艘633型潜艇-->>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