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夫郡守的车舆驶离高密县时,留下的只是一本《晏子春秋》才纸质手抄本,带走的,却是高密晏氏等数家县豪的“良善子弟”十余人。

    这群年轻人年纪从十多岁到二十岁不等,略通秦篆,其中几人还能说简单的关中雅言。他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家,带着惶恐和不安,告别满脸忧虑的长辈。

    待车队消失在风雪中后,晏氏族长不免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只怪自家小辈被那新郡守一煽动,就应和起哄。到头来却着了他的道,那些被带走的子弟,名为送入秦人的学室修律令,他日可为官吏,可实际上,也是被拘在即墨的质子!

    如此一来,他们晏氏,就被强行打上了“勾搭秦吏”的标签,洗都洗不掉了。

    “这下可说不清了,诸田要恨死我晏氏……”

    见自家父亲忧心忡忡,在县上做田啬夫的晏泊却道:“如今田齐已亡,胶东郡主事者是秦吏,诸田已不再是封君,而是普通的豪长,何必惧之?若如那尉郡守所言,起用我晏、国、高、吕诸氏,子弟进入官府,掌握权力,不肖几年,晏氏或能恢复昔日的荣光,到那时,就该是诸田惧我,而非我惧诸田了!”

    “你懂什么!?”

    晏氏族长狠狠瞪了儿子一眼:“诸田积势两百余年,犹如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也非一朝一夕可掘毁。我晏氏虽是姜齐旧贵,但与连驷百乘,徒附上千的即墨、夜邑田氏相比,仍大为不如。其姻亲遍布胶东,子孙散居各县,轻侠儒生敬之,过去五年,胶东郡守、尉都要敬让诸田三分,本地方能安然无事。”

    “如今新郡守甫一上任,便大谈什么田齐得国不正,这是要将晏氏推出来,逼吾等投靠官府,与诸田角力啊。几句好话,送一本书,夸了夸晏氏家世就让你高兴成这样,真孺子也,我家迟早要毁在你手中!”

    晏泊还真没想到这些,慌忙道:“那现在该如何是好?”

    晏氏族长翻了翻白眼:“晏子庙也拜了,宴飨上他要扶持姜齐旧族的话也传出去了,我家子弟也尽数被其带走。在诸田眼中,晏氏卖齐人而投秦吏是板上钉钉,如今还能有什么办法?且先将苦水咽下,看看这位郡守,还要做什么事罢!”

    ……

    “没有你为我准备的话语,这么多引经据典的词,我还真说不出来。”

    与此同时,东去的车上,黑夫召陈平同车商议。>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