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内阁,就是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的一个机构,只是随着大明的皇帝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而已。

但从整体上来说,内阁制还是利大于弊。不仅极大地缓解了皇帝的工作压力,更是将皇帝执政水平拉回到平均水准以上。

哪怕大明后世出现了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大明依然没有崩溃,就是因为有内阁制度的辅助。

老朱听了大孙的话也颇为意动,他在废除丞相后,也搞了些翰林来充任秘书。

不过,他个人精力旺盛,根本不用别人替他出主意,渐渐就将翰林制度废了,变成了自己一个人治天下。

现在听到大孙的提议,他觉得倒是可以把馆台制度重新捡起来,搞一个有办事能力的秘书班底,帮着自己处理一下朝政。

正好趁着自己当皇帝的时候,检查一下有哪些优劣,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老朱想到此处,朝着大孙满意地点点头道。

“主意不错,咱以后会留心此事。”

朱允熥见老朱听进去了,胆子顿时大了几分,开始将后世的内阁制度完全搬了出来。

“皇爷爷,其实还可以继续细分。”

“比如说将朝政大权分成决策权和建议权两个部分。”

“有建议权的人没决定权,有决定权的人不能提建议。”

“咱们可以建立个新部门,就叫他内阁好了。从文武大臣里挑选老成持重之人,帮着咱们出主意。”

“然后咱们把司礼监地位提升,让他们帮咱们盖章盖印……”

其实朱允熥说的正是后世大明皇帝常干的事。

朱棣时期确立了内阁权,到了朱棣孙子时期,觉得哪怕有内阁帮着出主意还是有点累,于是建立了司礼监,让太监们帮他行使决定权。

于是,后世的皇帝有样学样,几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将皇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就是靠的这一手制衡之术。

总的来说,这套管理办法其实挺不错的。

因为内阁的建议也不是随便出的,在国家大事方面,内阁给出建议后是要经过六部尚书和六科郎中审核,也就是所谓的部议。

一旦部议通过,那么这件事的可行性就非常高,基本上不会出岔子。

相对来说,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看着掌管着皇帝的印玺,实际上其权利也就跟后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差不多,只有选择盖章或者不盖章的权利。

因此,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