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第九十九章:嘴上说不要(1/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灵爵三年。

  朝廷下诏,“新皇登基,天下人情繁杂,累及社稷,宜举天下贤良方正,命天下两千石,郡守国相,举荐郡国之间贤良方正一人。”

  朝廷当然不需要这些贤良方正,这属于一种政治表态,你们现在可以来朝廷当官了,我们准备听听你们的意见。

  对政治稍有嗅觉的人都知道,这是朝廷对剌太子旧党的清算终于宣告结束了。

  朝堂公卿,郡守国相,王侯宗戚,该重新分配的利益基本上分配完毕。

  朝廷重新打开了正常的入仕流程,天下纷乱的人心终于安定。

  朝廷的重心重新回到了孝宣皇帝时代,鼓励农耕种植,促进商业流通,压制四方的蛮夷,以及不断往西域和秦岭淮河以南迁徙人口。

  这一年,刘佘九岁。

  九岁和六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聪明又长时间身处王朝权力核心的孩子来说,刘佘已经在不由自主之间就懂得了很多东西。

  因为担心刘佘重蹈刘贺的覆辙,皇太后和霍光对刘佘的教育很是上心,教导他的老师都是名满天下的高士,道儒二家,确定了刘佘不是刘贺那种歪才之后,两人才算是放心。

  在皇城宫变的当晚,洛青就好似消失了一般,在刘佘登基之后洛青依旧如同平日一般,或者到钦天监中,或者到太学之中,看那些学子慷慨激昂的讲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如今太学的规模实在是太大,霍光还在不断的扩大,培养更多的士子出来。

  从孝文皇帝时,天下开始从尊崇身份血统向尊崇才能品德转变。

  经学,就是才能的体现,就是品德的体现,因为人们相信,只要掌握的经学典籍足够多足够深,就能与写下经典的圣贤合道,拥有圣贤的才能和品德。

  孝武皇帝表面上看抬高了军功列侯的地位,但他任用的三公九卿却大都是经学士子出身,经过上百年的培养,如今天下已经养成了尊崇经学的氛围。

  在这种尊崇经学的社会氛围下,高士大儒得到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声望高隆的经学高士,即便是白身,在郡国之间就连郡守都要去拜见,为自己的子孙求一个亲传弟子的名额。

  如果把天下的士人称作一个集体的话,洛青担任的太学祭酒大概是士人领袖之一。

  这实际上有些出乎洛青的预料。

  因为在洛氏之中,他并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