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官员们都是儒学环境里长大的,讲究的就是一个含蓄。

  愿意说出自己想法乃至毛遂自荐的很少。

  甚至别说毛遂自荐,就是皇帝征召,哪怕再想要就职,也会象征性的推辞一下,表示自己没那么想贪慕名利。

  就算有人真的十分眼馋某个官位,也是宁用见不得人的权术和阴谋手段来搞到手,而很少会在明面上表示说,我就是想做这个官。

  可朱翊钧就是有意看看有没有人主动请得首辅之位。

  因为首辅这个位置,需要的是目标明确且富有主动性的政治家,不是混利禄的政客。

  所以,朱翊钧就是要看看,有没有大臣敢毛遂自荐,而不用别的手段,以至于让残酷的阴谋滋长的厉害。

  如出现他即位初期,张居正为当首辅差点让高拱被诬以谋逆大罪那种情况一样。

  这对国家而言,也是不利的一面,大臣争权夺利虽然难以避免,但不能越来越没底线,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内耗。

  另外。

  朱翊钧已经让人把为政要对未来进行结果量化定性的要求,写进了《外起居注》里,也借张居正之口,详细阐述了治国不能因循守旧,要持续发展进步的思想,还把只愿做好人好政客不愿做政治家的徐阶、张四维都给严办。

  朱翊钧相信,真正用心且愿意这样做的大臣是会猜到他的目的,而知道该怎么做的,他甚至早就用白麻纸准备了好几份拟好的中旨。

  虽然中旨在很多时候不被大臣们重视,但首辅是需要中旨任命的,毕竟廷推只是廷推出阁臣等公卿,阁臣晋为首辅,则需要皇帝下旨晋升。

  另外,中旨如果皇帝强行推行,也不是不行的。

  如历史上的明朝万历后期,廷推的结果是主推让董一元领兵援朝,但朱翊钧则乾纲独断了一次,没用廷推之主陪推结果,而用中旨让李如松领兵援朝。

  最终大臣也只能接受。

  话转回来,朱翊钧不相信满朝公卿,连这点悟性都没有,所以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手谕中旨。

  申时行没有让朱翊钧失望,而使得皇帝和首辅总算新的改制大旗交接上,依旧是双向奔赴。

  只是执政公卿们被这一切搞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一直习惯性的认为,皇帝会顺势让申时行任首辅,毕竟论资排位也该到申时行了,也早已默认且接受了申-->>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