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正文卷第一百六十四章首映现场首周1.24亿…

  对一般电影来讲,绝对属于不错的票房表现!

  但这是冯晓刚的电影,而且是成本过两亿的大制作…

  就很绝望!

  当初,黄忠军口出狂言:首日过亿…

  结果观众并不买张!

  而且网上关于《一九四二》电影本身的讨论也不多,都在骂华宜还有冯晓刚…

  ‘只知道用这种题材赚人眼泪!结果植入大量商业气息!’

  ‘求再别拿这种悲惨的事情骗钱了。’

  另外,还有大量的‘霸占IMX影厅,不要脸,逼得《少年Pi》没了排片…’的言论。

  确实是冯晓刚说的那样‘都在捧《少年派》,都在骂《一九四二》…’

  冯晓刚很生气…

  哦,他最近在筹备春晚——据说是《一九四二》没过审:上面认为画面悲观、情绪消极,不予通过。冯心急,四处托人,用执导春晚为条件换取了过审…

  先说说《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确实命运多舛。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该片三度筹备都没能顺利开机,这也成为冯导演心里一块心病。

  接受采访时曾说,就想趁着现在自己还有点热情和勇气,把这部片子拍了。

  嗯,他跟中国所有五十年代出生的文艺工作者一样,都有一种天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是有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的。

  风花雪月不是他们的理想,针砭时弊才是。

  也就是传说中的爹味!

  所以,评价冯导的作品,要分为两个时期:把观众当傻逼之前的时期,把观众当傻逼之后的时期。

  《1942》应该就是这个分界点!

  前傻逼期,虽然他的大部分片子都植入了广告,但依然不耽误“叫好又叫座”。

  这令无数金主对他青眼有加,冯导用才华在艺术与商业、赚钱与自我表达之间成功寻找到了最优解。

  后傻逼期,他被捧上了高位,有点目空一切那意思,费了老鼻子劲拍了《一九四二》,观众居然不买账?

  周遭捧臭脚得太多了,让他觉得观众不懂事,既然不懂事,那当然要教育!

  于是,炮轰起了观众。

  ‘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