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正文卷第五十一章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写新书了?”

  “嗯…”沈旭东点头:“这不是到了顾城隐居的地方了吗,有了点感觉!”

  沈妈妈很惊讶:“顾城…故居也在这边?”

  “不在…”沈旭东解释:“他在北边的激流岛…”

  沈妈妈无语:“那算什么隐居的地方?”

  “…新西兰就是他最后待着的地方,也是他杀妻的地方!”

  沈妈妈瞪了他一眼:“…没听说你喜欢顾城啊。”

  沈旭东耸肩:“还好,我比较喜欢北岛…能给点吃的吗?我快饿死了…”

  插一句,北岛还活着。

  其实,北岛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并不是一个人。

  后来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开了豆瓣账号写了首诗,被一群年纪能做他孙子孙女的孩子指着鼻子骂他“带节奏”…

  这个,挺无所谓的,比起北岛他们小时候那些前辈,他的境遇已经算是挺不错的了…

  只是网上骂两句而已。

  有点跨越年龄的玄妙——就好像你说张学良听过周杰伦的歌一样…

  扯回来,沈妈妈指了指厨房:“…那边给你留的饭…”

  “谢谢妈妈!”

  沈妈妈看着儿子吃‘早饭’,坐了下来:“我年轻时候喜欢顾城,还把‘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成座右铭,觉得“很深刻”,后来,看的书多了,觉得他在无病呻吟,包括那个时候看泰戈尔,我也只能理解字面意思还有了解一点背景,但是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那个时候还是不懂诗…

  四十岁以后再看到顾城的诗,了解到他背后的故事,他是有躁郁症似的,他自私冷漠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他的诗本质空洞阴暗,就像他无所事事的灵魂一样。

  我那个时候领悟到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瞧见人生百态,尝遍酸甜苦辣,历经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才能沉淀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经典之作。也唯有年岁渐长,阅历增多,才能读懂诗。

  最近几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我认识的人,读书少又爱附庸风雅的人,会喜欢顾城的诗,就像很多小孩喜欢郭敬明韩寒一样…”

  “没有我吗?”

  “也有喜欢你的,但你写的东西跨度太大…”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