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到底怎样来理解,这其实是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基本上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

  抛开理论,就说我们自己的经历,自秦汉以来,古代中国长期面临缺银、缺金、缺铜的情况。

  一方面中国的国土上这些矿藏确实不多。

  比如中国的银矿,含银量的比例大多在1%以下。

  然而南美洲的超级银矿波托西银矿其含银量则在50%以上。

  这是先天的巨大差距。

  另外一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会限制矿藏的开采,原因有很多,比如明朝初年洪武、永乐两位皇帝主动限制用金银交易,并直接判定它违法。

  为了落实这项规定,开矿这个源头自然也要被控制住。

  现代货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如果长期缺乏充足的货币供应,那么就会通缩,这种不健康的状态,自然也发展不出什么经济。

  好在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也就这么过下来了。

  但这个局面,在明朝末年也就是隆庆开关以后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因为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在对外贸易中过于占据优势,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在世界其他地区,

  所以当西班牙人第一次抵达菲律宾的时候,

  他们马上就发现,

  如果开采南美的银矿,

  到太平洋西岸交换为大明的各种物资,然后再运回本土或是其他国家,

  他们马上就得获得超过200%以上的收益。

  除此之外,大明的黄金与白银比例为1:4,而在西方同期的比例则为1:12,这其中的利益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换算就知道了,载着400两的白银抵达东方,折算成100两黄金,再回到西方就可以变成1200两。

  这只是其中的两种获利手段,实际上还有更多。

  总而言之,在巨大的利益推动下,隆庆开关后的百年间,大明就像一个白银黑洞,吞噬着世界各地涌入的白银。

  而忽然充足的货币供应,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亦非常明显。

  首先就是商品经济的快速繁荣,

  因为进入市场的货币多了,拥有大量货币的人,或者说叫富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展再投资的经济活动。

  等到繁荣期过去以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