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哪怕你对,我也不能支持你,除非完全放弃自己的目标。

  “臣叩谢皇恩!”

  尤其是‘从洪武到正德’之后的三问,这是权力之争没错,但对错不能轻易让给他。

  这不是对错之争,这是权力之争。

  要让人知道正德皇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杨一清心中酸楚。

  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叩下头去,“请皇上成全老臣。”

  还有很多年前朕就说过,既然心有不满,弃朝廷而去,那往日恩情不必再提。借着你这个事,朕要给吏部定个规矩,从今往后,因个人原因主动递交辞呈,乞求致仕的,若要再起复,推荐之人要说明原因,同时获得吏部尚书,内阁阁员一致认可,最终交朕批准。若是没有圣旨,擅自任用,那朕要找吏部的麻烦。”

  就像历史上,正德一朝刘瑾作乱,李东阳没有和刘健、谢迁一同离开,这就是牺牲了自己的名声的。后来人们觉得他是为了维持这个老大的帝国,但那会儿人们发现他的良苦用心,他人都死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这个目标就是把事情做成。

  但还是那句话,他当皇帝至今,到底是不是刻薄寡恩的君主自有公论,王炳最后的结局也摆在那里了。而且就算要送他这四个字,他也无怨无悔。

  按照道理来说,杨一清为国辛劳多年,并且原先也是立过大功,哪里能不念旧情?

  而且不要说你嘴硬,不好改口,你的嘴硬,难道皇帝软姿态的来和你讲好听话?

  “陛下!”王鏊略微焦急的讲,“杨阁老一时冲动,且他本身就是心直口快之人,还请陛下息怒。”

  包括,这个时候如果他同意杨一清就这么致仕走了,那么大体上文官会在各种文章词句之中编排他的不是,一份恶名是逃不掉的。

  清理军屯也说九边震动,怕生出不忍不之事!什么不忍之事?不就是起兵造反?让他们来好了!朕岂会怕了他们?当初若非朕坚持,屯田籽粒、边军战备能有今日的光景?

  但朱厚照讲这一番话不是单纯的为了发脾气。

  王鏊心中一叹,果然如此,这就是他想到的,正德皇帝眼里哪有什么规矩?一切的规矩都是他定的规矩。

  “杨阁老,朕再问你一句,你当真要为此致仕?”-->>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