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藩王与藩王间的基尼系数

  提起藩王禄米与地方财政这个问题,那真是有的说。

  藩王禄米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从朱元璋时就开始困扰朝廷。

  洪武九年,朱元璋给亲王的岁禄是5万石,钞两万五千贯,此外还有锦、绵、冬夏布匹、盐和茶等。

  这个时期,亲王的职责和权力远远大过永乐以后。因为朱棣造反,所以绝不能以永乐以后的藩王处境去想象洪武年间。

  实际上,在明朝当王爷,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时期不同的人那真是完全不一样。

  洪武年间,有九大塞王之说,便是因为朱元璋将各个儿子分封于边镇,拱卫中央。

  九大塞王之中,比较厉害的像是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四朱棣、老十三代王,以及最近那个造反的安化王的祖宗,老十六庆王。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的皇帝,第一代人少,而且他能管得住这帮龙子龙孙。所以他敢于赋予藩王更多的职责,让他们承担一些事务,为朝廷做做贡献,做事多拿钱多,还能将就理解。

  另外一方面,人少,每人5万石对于朝廷来说也不是个事。

  然而这个当时看起来还算过得去的政策,很快就演变成了一种负担。

  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负担。

  首先要给出一个总概念:朱元璋坐天下三十一年,最初有24个王爷,1个郡王,至他驾崩时,各类爵位的宗室成员有58个。

  所以在他生前,就已经感受到这个增长有些不对劲了。

  洪武二十年九月,朱元璋下诏:亲王府岁给米五万石,其茶、盐、布、絮等物悉罢勿给。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朱元璋又认为现在‘子孙众盛’,而且天下军民开支较往年倍增,所以他下旨:量减各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

  具体来说,原先亲王的五万石禄米减为一万石,郡王由六千石降为二千石,后面的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等等,像什么奉国中尉,按道理讲,他也是朱元璋的子孙,但管不了了,一年二百石,打发了事。

  这次‘降薪’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就是郡王嫡长子,承袭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就是说你不是原装的郡王,那就只有一千石。

  如果仅仅是这样,似乎也还不错。

  嘿嘿,哪里那么容易。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