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正德四年

  正德四年,也就是西元1509年,皇帝朱厚照已经十九岁,按照古人的算法,说他是二十也是可以的。

  距离上一次的良乡之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除了京师这一路的战事,西北榆林、宁夏的战事在杨一清和王守仁的指挥下也顺利获胜,不过没有抓到火筛,火筛带着千余残兵逃回草原,时刻还要防备着明军会不会再来一次‘剿套’。

  京师方面。

  杨一清在西北战事结束以后,卸下三边总督的担子,回到了内阁的值房里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按照皇帝在正德三年大朝会之后的梳理,内阁之中也普及了‘职责分工’这个新概念。

  杨一清比王鏊、王炳都更早入内阁,自然可称首揆。既然是首揆,担子都会重一点。皇帝要求他主要联系吏部、兵部、礼部和通政使司。

  王鏊则负责联系户部、少府、工部事务,王炳负责联系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同时他们两人都有协助杨一清的职责。

  所谓联系,这个词很妙。

  它只在‘重大事务’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比如说马政,战马是这个时候的‘战略物资’,自然属于重大事务。

  马政归属太仆寺管辖,太仆寺隶属兵部。朱厚照在处理马政相关事务的时候,就会要求内阁首揆、兵部堂官、太仆寺卿都要参加。

  这样就能形成一种‘重大事务’都有内阁阁老牵头处理的局面。阁老是百官之首,能调动的人员、资源都无可比拟,手中所负责的‘重大事务’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国家战略,任谁也轻易不敢违逆。

  除此之外,因为马政涉及到银子、修缮一些建筑,那么就需要户部、工部一并参加。

  而对于特别特别重大的天字号事务,例如河套军管区,那么就是内阁、六部全部参加。

  因为王鏊、王炳本身也有协助首揆的职责,碰上事情的时候按要求都要全力配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推诿、不配合、不是自己的事情拼命的往外推这种现象,这就属于政治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磨合,不闹大没事,闹大了之后自然会有皇帝来解决。

  对于朱厚照来说,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定点到人:是什么事情,就有一个主要负责人,出了问题,能知道找谁。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