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宁这个三边总督的确很关键。

  皇帝能以复套大业相付,心中对他的信任还是很大的。

  这种抉择的关口,要说谁能真正影响皇帝的决策,也就只有他了。

  因为正德皇帝是个很理性的皇帝,如果今年复套能搞成,那就搞,搞不成,只要道理说清楚,那肯定就不会搞了。

  这可不是那种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的昏君可以比的。

  只不过……

  杨增荣能想到的事,他王炳会想不到?

  “你说我去见他,是该去见他。可怎么见呢?我这个兵部尚书,虽说掌全国兵事,但他是阁老,复套的事,我得听他的。这是当初皇上安排得巧妙之处,就是许他便宜行事,不受朝堂制约。所以在公,他还是我的上司,他与陛下说什么,怎么说,轮不到我多嘴。

  多了嘴,反而让人觉得不懂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搭上了上司的身家性命,那以后还不知多少麻烦事。再有,他杨应宁也算是老狐狸了,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能做的事,不用我去劝,他也会做。不能做的事,我开了这个口也是无用。”

  杨增荣老脸一红,

  他还以为自己想到了王炳没有想到的一茬,谁曾想,人家不仅想到,而且想得更多。这朝堂之上,谁又比谁更笨呐?

  “……听大司马的意思,倒不如想想杨阁老需要什么?”

  王炳低头转着手中的瓷杯。左思右想之后,只能摇头,“若真的那么好想……陛下也不会安排这么个位置给他了。”

  总督加阁老。

  大明大概是头一回。

  这就使得杨一清的地位有些超然,他要调动什么资源,一般人不敢拒绝,也就是所谓的边疆战事不能受掣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皇帝是故意让杨一清只需要在意圣意,

  “若我是杨应宁,才不会管京里怎么争,天子以如此重任相托、又如此信任,那么便是天子怎么说,我便怎么做,只要抓住这个关键,京师再乱,一样可以稳如泰山。反而掺和进京里的事情会大大的不好。”

  因为那样,皇帝就会猜疑你这个手握军权的边疆大臣的用意。

  不会的,王炳确认,杨一清绝对不会管这些事。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内阁也争取不到杨一清。

  这也足-->>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