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五月,两淮都转运盐使邹澄也收到司礼监的旨意。

  旨意要他安排妥当之后,立刻进京。

  邹澄接到旨意的时候心中大慌,

  最近这节骨眼忽然之间就说进京,也不说为什么事情。

  到底发生了啥?

  邹澄心虚,所以听完宣旨就开始整日忧惧,不知所措。总觉得皇帝盯上了盐课。

  这一去,万一真的闹出什么事情,可怎么得了?

  所以这京城之行,他是千不愿、万不愿,于是马上召集僚属于府中密商,讨论要不要称病不出。

  他的僚属劝他,“邹使,若是换了其他时候这样还行,但当今圣上乃是雄主,司礼监若不得其首肯,怎么会有旨意传出?因而既是圣旨,要是故意借口不去,反而此地无银三百两,平白引起圣上的注意。”

  邹澄在扬州是个上的了台面的人,但碰到要去京师,他还是慌的,所以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转悠,突出一个坐立难安,

  “可本使要是去了,到宫里顾礼卿将那些话囫囵吞枣全都说了,陛下转而问我,我该如何回答?”

  问题就在这里。

  其实如果昏庸之主在位,许多事总可以曲线救国,比如说这是司礼监和外庭相斗,那么大家各显神通,互相斗呗,作为下面的人他就抱紧朝堂上的大腿。

  可这两年形势越来越不一样,

  现在这事儿不涉及朝堂派系斗争,皇帝每次对于派系斗争的苗头都是及时掐灭,所倡导的就是务实为本的官场风气。

  说白了,当今皇帝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背后有谁,他在意的是事情本身!

  事情办好了,当然硬气,皇帝有时候还护短。事情办不好,皇帝开始要找你麻烦,你说你在大明朝找谁能管用?

  偏偏邹澄这些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事情本身。

  所以他不愿意去,是因为了解皇帝的风格,实在是没办法呀!

  除非……

  除非是去骗!

  真的骗过皇帝,那么也是有惊无险。

  僚属则说:“走使也不必过于担心,顾礼卿到扬州时日尚短,他又能查出什么?而且他一开口便是要得罪数不清的勋贵、内臣和朝廷官员,涉及这么多的人,难道陛下就依据他三言两语便将邹使定罪?不会的,陛下处置任何事情历来都是思虑周详。所以职下断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