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并无其他事情禀告。”

  朱厚照略作停顿,但还是没讲太多,“那便退下吧。”

  其实就先前关于盐法的话来说,顾左已经成功引起了他的沉思。

  所谓的改革,如果不得罪既得利益者、不把他们的利益敲一点出来,又怎么会产生新的利益?

  软弱的斗争,就会带来斗争的软弱。

  这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

  选择一个求和式的盐法改革,不杀人、不流血……那么再多的政策,下面也会有对策,然后换个模样继续吸食。

  因为说到底,人只有在放弃生命和放弃利益之间才会选择后者,否则是不会有用的。

  朱厚照揉了揉额头,这次是他松懈了。

  正德元年三月十八日,皇帝拒绝了岐王乞盐一万五千引的请求,并且以此为契机,派户部侍郎顾左南下两淮地区巡盐。

  天下盐业两淮占据四分之一,不仅是质量还是产量都首屈一指。万历时户部尚书李汝华给后人留下了准确的数字,他记载:两淮岁解盐课六十八万两有奇,长芦十八万,山东八万,两浙十五万,福建二万,广东二万,云南三万八千有奇。

  虽然在时间上,与朱厚照所处的当下差了很久,但是两淮一直执盐业牛耳这个大的格局应当是没有变化的。

  因为官盐实际上还有‘行盐区’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地方的盐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售卖,两淮盐的行盐区是最大的,有33府5州。

  两浙盐其次,有17府1州。

  剩余山东、四川、长芦盐行盐区往往只有几府几州。

  不仅如此,两淮地区地处平原、水网密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做生意的常识都知道,在这里行盐肯定是最好的。

  也因为两淮盐业的重要,朝廷专门设立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就设在扬州,此外还在泰州、通州、淮安设立分司,负责管理盐引、盐场、灶丁。

  扬州又靠着京杭运河,也是漕粮北运的关键节点城市,所以明清两代,扬州的繁华就一直屡见史书。

  其实都转运盐使司和巡盐御史的演化过程,就有点像是省级的布政使、按察使与后来日渐稳定的巡抚、总督。

  原本都转运盐使司负责管理盐业的产、销,是官方机构,但实际上在正统、成化年间,朝廷就开始发现,运盐使司自己允许灶户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