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可从清北、学院路各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到原省区的并不多。”

唐华:“这是有点儿问题……”

原历史位面,这时候应该有大规模的人口下乡了,应届毕业生尤其多。一是城市粮食紧缺,二是城市就业岗位不足。

新中国的教育计划是和国家建设计划同步的。在50年代前期和中期,教育系统基于“中国一直能得到苏联工业援助或贷款,工业建设保持快速发展”的假设,制定中等和高等规模扩张计划,但到了1960、1961年,发现情况不对。

第一批苏联引进的重点项目过后,没有大规模的建设了。靠勒紧裤带一点一点地搞小引进,或者国内完成度70%的工业体系自繁殖,那速度显然太慢。

到60年代初,人才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计划脱节,城市里新建的工厂没有那么多岗位留给大学生,那可不就得动员他们下乡。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学农林牧渔的要下乡,学柴油机的学计算机的也要下乡。

呐,唐华现在的历史位面,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所以平衡的钟摆从一侧摆到了另一侧:毕业后回到小城市工作的学生太少了。

最近两年,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计算机或者物理课学得6,经常在毕业的时候会被工业部门挖走,因为工业尤其是电子方向的专业人才有点紧俏。

唐华:“电子信息工业局现在除了北信、上电、两所重点,杭州大连南京长春四所普通本科,还有不少专科和中专院校吧?”

黄坤:“有,就连北京都有一所专科和一所中专。”

唐华:“今年是二五的第四年,明年最后一年,然后就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要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北信……北信这两年的毕业生,可能要多往这些专科和中专学校里面送,当老师,培养更多的人才。”

黄坤:“我懂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可能难回到原籍,国有重点项目重点单位都不够分的,但是普通本科专科学校,还是可以作用于小地方的。”

……

1961年报道的大学新生,还有和以往不太一样的体验。

报道、填材料、交档案,领学生证领饭票-->>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