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走时还没统计完毕的1955年数据,现在已是3月14日,早就制作出来了,放在计委数据中心服务器一份,纸质版在各个计委委员案头发一份。

1955年国内工农业总产值1330亿元,比1954年增长14.95%。

其中工业总产值736亿元,增长率20.26%,农业总产值594亿元,增长率8.99%。

这下好了,53、54、55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就没有低于20%的时候。但是另一方面,全国工资总额和消费品供应总额保持大体平衡,也就是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勉强跟上了工业规模扩张的速度,怪不得总会计师在莫斯科这么多天就没叫苦。

但是,1955年是过关了,1956年比1955年更不轻松。1956年国家预定的基本建设投资159亿元,前三年基本建设投资加起来才260亿元,年均87亿。

这里的基本建设不是修路盖楼(这个叫基础建设),是既包括修路盖楼也包括建工厂建工程在内的所有工业建设。

基本建设投资额剧增,意味着工人数量剧增,国家财政派发出去的货币剧增。那么国家在1956年,手里必须掌握着比1955年更多的农产品和轻工业消费品,把发到工人手里的钱再换回来。要是这些产品供应不足,物价就很难控制。

唐华在数据中心里查找了一番,居然找到了一份委员级权限的文档:《1956年财经工作执行要点与难点》,总会计师写的。

……真方便,不用下楼找总会计师的秘书要文件了。

第119章,330千伏高压输电

在四部一会内网找到总会计师的报告,唐华不仅是觉得方便。唐华现在觉得计算机和网络对国家计委的工作效率、工作细致度提升相当明显。

刚成立时国家计委执行的是“粗糙计划经济”,这一点苏联同志吐槽过。但邓子飞、李复春、唐华都觉得,粗糙一点也能行。尤其现在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本来对国家运行的控制就做不到那么细致。

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还有两个客观条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没那么多能细致调控生产的人才,全国交通通信落后,存在统计黑洞区。

很多偏-->>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