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最有文化的吴三叔负责算账记账,他对几个队长和老社员报账。

“一万六千斤稻米,早稻,把这卖了,我们社就能多收一千一百多块钱,扣除六百块钱的化肥钱,还净赚五百多块呢。”

“真不错,发财了。”“我们公社也请个电影队来放两场电影吧,也就二十块钱。”

……

“三叔,这粮食是增产了,可也比往年累了,”一个队长叫苦,“你看,从插秧到收割,这几个月要比以前多巡三次田,还要撒这撒那,均匀的撒。”

吴三叔拍拍桌子,“你这懒鬼,不巡田你又能干嘛?在家窝着能窝出钱来?”

“吴会计,”公社书记说道,“这多打的一万六千斤粮食,我们应该不要全卖掉吧?”

吴三叔:“书记,您的意思是?”

“嗯,我是说,我们比以往多留一点,就多留四千斤吧。剩下的粮食还是卖出去,化肥当然还是继续买,反正卖出去的粮食肯定够买化肥了。然后呢,各家各户平日也就可少喝几顿稀粥,你们看怎么样?”

吴三叔:“书记啊,其实,我觉得,粮食能卖的还是都卖了,拿回来的钱,我们买一千块钱的化肥,你觉得怎么样?”

……

吉林。

唐华没在北京,农业部、国家计委的两次会也就没参加。但是今年化肥给农业带来的波澜,他在吉林市已经感觉到了。

第一批进口的五套合成氨装置,五条生产线,其中一套就在吉林。

在参观吉林到长春的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唐华从吉林邮电局走没多远,就到了吉林化肥厂。

还是浓浓的尿味,工厂里热火朝天,显然生产就没停过。

厂区边缘,紧挨着大门的接待室,拥挤着二三十个人,穿着打扮气质不是像潘长江就是像黄宏,显然是乡镇干部。

“我是鹤岗的!这是介绍信!别怕远,跟你们没关系,运输我们包!”

“老金,我王大牙啊!铁岭的那个!哎呀,两千吨,你一定要帮我申请下来啊!”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