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会议开场就是一个计划外的皆大欢喜场面,苏联国家计委收了份礼物,中国这边意味着打开苏联电话交换机市场是迟早的事。

“一、中苏科学技术的合作,主要目的是以交流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来实现中苏两国工农业的共同发展。”

“二、苏联科学院与即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将互相派遣长期或短期的学术访问团体,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三、中苏双方将互相供应经过各方最高机关同意共享的技术资料及有关情报。”

“四、为制定实现合作事宜的措施和便于向双方政府提出适当建议,成立中苏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各委派委员七人组成。委员会的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轮流在北京和莫斯科举行。”

……

1954年版《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主要内容很简单,就这么几条。

第一条的重点放在工业技术上。第二条的意思是请苏联帮助正在成型的中国科学院完成最后的架构确定。第三条——共享技术资料,当然不是什么都共享。中国不会共享集成电路的秘密,苏联官方现在也不会共享原子弹和氢弹的秘密。

中苏委员会主要负责的事务就是第二条,两国科学院的合作(苏联帮中国),但也有科学技术交流的功能。

中方的七人委员,唐华提议郭沫若当头。他基本确定是中科院院长了。

其余六人是华罗庚、钱三强、武衡、赵九章、侯德榜、薛木桥。

薛木桥不是自然科学领域,算是社会科学。在七人委员中,他是和苏联交流经济学和工业运行的经验的。

……

赫鲁晓夫来参加国庆庆典标志着中苏关系进入最好的“蜜月期”,历史上这段时期持续了5年,到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为止。

中苏科学技术的七人专家委员会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也就是1954到1960年,1960年之后中苏合作关系迅速下滑,本来应该每年开两次会议的,60年代平均一年不到一次,70年代完全停止。

唐华望着赫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