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识,是你们无畏无惧勇于开拓的精神。”

掌声。

还是一片掌声。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唱《毕业歌》,”蒋南祥说,“校长还在清华做学生的时候,毕业前就经常和同学们唱这首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蒋南翔扶了扶黑框眼镜,站在教室正中挥手打着节拍,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

1954年的春夏之际,上百名高等院校的物理及工程学专业毕业生们做好了奔赴核工业和火箭工业的岗位的准备。

在这一年,30万苏联农业工人从苏联西部来到东部,开垦一望无垠的冰冻原野。赫鲁晓夫亲率这30万农业工人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垦新的耕地,甚至赫鲁晓夫在工作之余还会抽出一两天时间亲自下田种玉米。

在这一年,还有一位老者从美国悄悄返回。

系会/毕业前大会结束,唐华和钱三强走出礼堂,行约百余米,唐华看见路边一名拄着拐杖的清瘦老者,默默眺望刚才在开会的礼堂。

唐华还在仔细对照老者的面容,看看这是历史上的哪位人物,身旁的钱三强先说话了:

“梅……梅校长?”

梅贻琦三四十年代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梅贻琦作为代表团首席代表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之后寓居美国。本来梅贻琦会在1955年去台湾,组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但1953年台湾的中华民国就没了。台湾事定后,1954年初,顾维钧与梅贻琦进行了一次长谈,之后梅贻琦决定回国。

“梅贻琦先生,您好。”唐华说。

唐华神态比较自若,一旁的钱三强、以及跟着也过来的蒋南祥校长,就略微有些尴尬。

钱三强和蒋南祥都是1913年生人,他们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梅贻琦是校长。

他们在清华读书的时-->>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