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会再重视海洋,因为他们重视黎民百姓,重视他们脚下的土地,这才是正常的。

    实际上后人说古代人不重视海洋,是很没道理的事,因为华夏人脚踏实地。

    古代就是农耕社会,他们看不到海洋中所蕴藏的珍宝,他们能够看到的就只是脚下土地。

    因为土地才能养民。

    所以在古代越大的国家,他们的目光就越是聚焦土地。

    就只有那些本土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小国,才会不得已的把目光投向海洋,从而发现一片从未被人开拓的蓝海。

    而李泰希望国家把视野放到海上,需要做得并不是联络一大群的贵族去做什么海洋贸易。

    因为就算能够持续一个朝代,随着改朝换代的来临,这些海洋政策肯定会被埋葬掉。

    自己需要得是让最底层的百姓能够通过海洋活下去。

    尤其当海洋所带来的影响能够从海洋扩展向内陆,让底层人民发现不仅是土地能养活他们,海洋一样能养活他们。

    那就不需要李泰去弄什么远洋贸易,弄什么远洋建队。

    社会会自发发展出相应职能,从中选拔出来的官吏更会让国家把目光放在大海上。

    当然,想要由下而上的推动这个计划,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海洋政策与环境去培养出这么一个巨大的基础阶级。

    同时所需要攻克的难题,也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

    因为海洋技术就当前来说是最前沿的技术,尤其对一直以来顶多就是在内陆玩耍的水师的大唐来说,还需要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至少龙骨这种东西是宋代船只才拥有,没任何史料与沉船证明大唐拥有了龙骨。

    这就让唐朝船只航行的距离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限制。

    而这问题没解决前,船只顶多在近海玩玩,想要远洋航行可是要做好船毁人亡的准备。

    所以大唐航海业从船只技术,人员素质,物资准备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沉淀。

    甚至,哪怕现在想要用军用的渔船去渤海捕鱼,但在江河里面航行的船只和在海洋中航行的船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船。

    现在就让唐军去沉淀有关技术,总比将来讨伐高句丽时,-->>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