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听了一阵沉默,虽然他来书院主要目的是为了结交些都城的豪门士子,顺便赚个卢植弟子的名头,但有机会学些兵法,自己也当然是是乐意的。

    自己氏族所在的幽州自古以来都是北方边界,多战之地,时不时就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想要在幽州地界出头的话最快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战场军功。公孙瓒也算是自幼熟读兵法,顾丰所说的《孙子》和《尉缭子》自然早就看过。可看过归看过,从这两本书出世后也不知有多少人都烂熟于心,真正能靠自己学有所成,成为名将的又有几人,名师教导才是关键。

    但现在眼前这个学长既然不能教兵法,卢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那还是算了,有这功夫不如与书院的士子们多亲近亲近,指不定日后会有用得着的时候,怎么都要比一直待在这书房闷着要强。于是公孙瓒便向顾丰又行了一礼,带着早已百无聊赖的刘备出了院子匆匆离去。

    见这两人就这么走了,顾丰只是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并没有再说什么。自卢植把书院从涿县迁来雒阳缑氏山下时就下了规定,缑山书院广开大门,来者不拒,只要带着拜师礼前来就必会收为学生。

    虽然卢植的本意是为了传扬古文经文,加大古文的影响力,可这也同时直接导致了来进学的士子良莠不齐。因为这条规定,书院发展的确实十分迅速,短短几年间就挤进了天下第一等私学的层次,可像公孙瓒和刘备这样的交了学费后便在此闲居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作为一座在天下都享有盛名的学府,缑山书院实在有些名不副实,不说雒阳城中朝廷管理的太学宫,就连与同为私学在最近才名声鹤起的颍川书院都远远没得比,白白占了身处都城雒阳这个天然的政治优势。

    当然,顾丰也没有什么改变现状的心思,都交了学费的总不能把人家赶走吧。整个书院都是卢植的,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个打工仔,就算再看不过去也不能真怎么样。

    不去管那不学无术的两人,出了书房的院子后,顾丰拉着窦娥就踏上了前往缑氏山的小道。山中小径羊肠而上,过了八月份的天气已经算不上有多炎热,落叶觫觫在脚下踏响,几声鸟鸣也在林间啾然声歇。眺望远处围绕雒阳的群山,到处红绿交映,直让人流连忘返。自从来缑氏山建了书院定居后,顾丰便时常想着再在山上建一座道馆,等将来自己古今交融的志向达成后,下山在书院育人,上山在道馆修道,那简直是快活似神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