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他都若有所思,意兴阑珊。

    结果让朱元璋发现了端倪,老朱也在忙着写书,询问之下,张希孟只能把这封信交给了老朱。

    朱元璋看过之后,也陷入了长久沉默。

    “张先生,你说这种情况,多吗?”

    “多!”张希孟道:“其实据我所知,不管是济民学堂,还是复旦学堂,像这种出身不错的子弟,都占了三成左右。”

    老朱眉头一皱,长叹道:“可富户之家,只怕还不到整个大明的一成啊!”

    张希孟点头,“确实,双方在入学的比例上面,实在是差距太大了。”

    老朱沉声道:“那张先生以为,应该怎么办?”

    按照过去的经验,张希孟向来是满肚子主意,从来不让人失望,可这一次张希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说实话,他真的没有完美的办法,过了好一会儿,张希孟才缓缓道:“我能想到的,只是鼓励其他学生,用心做题而已。”

    老朱微微沉吟,“什么意思?”

    “就是一心苦读,玩命发奋,拿出十倍心血和努力,去弥补差距……总而言之,不能认命!”

    朱元璋道:“这样就行了?”

    “当然不行!”

    “那还玩命干什么?”老朱不解。

    “玩命可以让那些条件更好的人不舒服!”张希孟回答道。

    老朱还是不解,能有用吗?

    张希孟给老朱算了一笔账,眼下富户不足一成,甚至连半成都没有。他们的子弟数目也远不如真正的贫寒之家。

    也就是说,双方人数的比例,可能是二十,三十比一,甚至更多。

    人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天赋遗传,虽然教育能改变一些,但到底不是决定的作用。

    而那些豪富人家的子弟,也不都是天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中人之姿,甚至因为出身太好,变得好逸恶劳,吃不得苦,成不了才。

    这时候如果所有的贫家子弟,他们都努力读书,未必能胜得过最顶级的富家子,毕竟人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那些资质不行的,不爱读书努力的,却是可以轻易淘汰掉。

    而且由于贫家子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