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功劳。

    再说张桓本人,他也算努力读书,能考入复旦学堂,现在又抓住机会,果断前往辽东创业发财。

    假使过几年之后,他真的有了成就,也只能替人家的高兴。

    可张庶宁了解了这位族侄兼学长的经历之后,他又不是那么舒心顺意了。

    道理很简单,当初张家并没有分浮财,因此他们还是远比一般百姓富裕,张家子弟普遍读书识字,家中也颇有些藏书。

    这些优势都是普通人不敢想的。

    而且张庶宁还打听到,当初为了让张桓顺利考入复旦学堂,张家聘请的教书先生就有三位。

    可以说是耳提面命,费尽了力气,才把张桓送进来。

    这倒不是说张桓就真的不行,只是说如果他出生普通家庭,是绝难进入复旦学堂的。

    张庶宁梳理这些之后,就忍不住向老爹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张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栽培后辈,努力向上,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十分励志。

    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又太不公平了。

    他们读书条件远不如张桓,也聘请不起好几位名师……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连努力的方向都没有。

    这事情公平吗?

    张庶宁不知道,他很想让老爹给个结论。

    这封信到了张希孟的手里,张希孟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竟然也只是一声长叹,有些沉默。

    怎么说呢?

    他也很难回答,如果连张家这种情况,也不能容忍接受,需要处置掉,那就树敌太多,非要天下大乱不可。

    更何况治国也需要人才,类似出身的读书人,遍及朝野,数量非常大,不可能不用。

    但是张庶宁也告诉老爹一件事,根据他的初步了解,张家子弟,几乎人人都进入学堂,普通百姓子弟的入学率,还不到五成。

    而且去的还不是什么好学堂,根据张庶宁的介绍,那些学堂就是个识字班水平,几年下来,能会写自己名字,就算是不错了。

    根本不可能成才。

    信的最后,张庶宁提出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种情况公平吗?

    张希孟也很难以回答,以至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