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抗战时期的华夏,真可谓处在十分落后的阶段当中了,什么物资都供不应求。</p>

    尤其是粮食!</p>

    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人有心去种植粮食,男人们都征战打仗,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弱以及妇女,在耕作能力上,都相对薄弱。</p>

    秋天,鬼子下乡扫荡要征粮食。</p>

    中央军不事生产,也要征收粮食。</p>

    种一份地,交两份粮食,谁受得了?</p>

    可受得了受不了,人家手里有枪。</p>

    不交?人家就抢。</p>

    战乱年代人心惶惶,谁还有心思种粮?</p>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专家,经过研究中国人的体质之后,为中国人定制了一个食谱。</p>

    并且认为,作为抗战的士兵,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中的基础:</p>

    10克盐,35克肉类,70克蛋白质,340克蔬菜,850克的大米。</p>

    美国的专家说这份食谱,已经是最低的标准了。</p>

    但当时南京政府看到这份“低标准”的食谱之后,也只能露出无奈的苦笑。</p>

    对于中央军当时的后勤供应来说,最多只能满足这个标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p>

    别忘了,中央军后面有政府养着,一直被认为“富得流油”,但是也只能满足这份食谱的三分之一。</p>

    八路军可没有人养着,得自给自足。</p>

    袁朗面前仓库里的红薯小米,是八路军战士在打仗之余,自己耕种种出来的。</p>

    当时,美-->>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