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之中,李节与朱标、朱允熥三人都默默的站立在一旁,朱元璋则坐在书案后陷入到沉思之中,一边是诱人的八十三万贯,另一边则是给海禁开个口子,这让他一时间也有些难以抉择。</p>

    任何政策都有延迟性和惯向性,海禁也是如此,本来朱元璋并没有海禁的打算,只是倭寇的出现,才导致了海禁,也就是说,海禁政策出现时,倭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p>

    而海禁这个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一些效果,但时间一久,反而会损害沿海百姓的利益,甚至一些百姓干脆投身倭寇,导致倭寇越来越多,如此一来,一个明明针对倭寇的政策,反而变成了利好倭寇的政策。</p>

    然而这里就要提到海禁的惯向性,因为大明从一开始就实施的是海禁政策,这个政策一旦定下来,后面的人就很难改变,哪怕后来的人看出海禁的危害,但也无力改变,因为这条政策已经成型,甚至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想要废除这条政策,就会遭到无穷的阻力。</p>

    也正是在这种惯性之下,海禁的政策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的历史,虽然中间偶然有“隆庆开关”这样的开海之策,但也只是在海禁上打开一条小缝,并没有动摇海禁的根本,在这种巨大惯性下,哪怕是后世的皇帝,也很难废除一条早就与无数人捆绑在一起的政策。</p>

    李节正是知道上面这些,所以当初汤和要加强海禁时,他才会拼尽一切的阻止对方,甚至不惜和对方闹翻,因为海禁每加强一次,就会让它的惯性增加一分,最终挟裹无数人的利益滚滚而下,到时任何人都无法让它停下来。</p>

    万幸的是,现在海禁并没有实施太久,还没来得及捆绑太多人的利益,而且朱元璋也还活着,所以他如果想要改变这条政策的话,比之后世的皇帝要容易的多。</p>

    李节联络那些富商,一是给张定边他们筹措军资,二来就是借机打破海禁,就算无法彻底废除,也要在海-->>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