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为世界上的一等列强,大总参谋部命令我们工业促进委员会制定一个绝密军事工业输出计划!”

    “军事工业输出?”古斯塔夫.克虏伯愣了愣,“是要将德国的兵工厂搬迁到国外吗?”

    “这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全部。”赫斯曼说,“将某些在德国本土受限制的军工企业的生产部门迁移到友好国家是有效保持元气的方法。至于输出的目的地,首选当然是波罗的联合公国了……那里目前有70万到80万德意志人,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地方。”

    在制定《灰色方案》的过程中,赫斯曼就让波罗的当局报告了目前所掌握的该国的工业资源状况。该国的工业资源是比较贫瘠的,其中库尔兰自治邦除了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外,基本没有重要的工业资源。

    而爱沙尼亚自治邦的情况则稍好一些。除了森林之外,那里还有非常丰富而且容易开采的油页岩、磷矿和石灰石。

    其中爱沙尼亚油页岩在后世都非常有名,前苏联时期,每年的开采量甚至一度超过3100万吨!历史上,1918年时就已经有开始开采,192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油页岩干馏厂。

    不过现在毕竟是1918年,不是1958年。虽然从油页岩中提炼石油的干馏法早就已经出现——工业化利用在19世纪就有了,甚至早于石油的工业化利用——但是受到技术限制,从油页岩中提炼出来的成品油质量不好,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所以爱沙尼亚的油页岩直到21世纪还是主要用于发电和取暖的,替代低热值的煤炭,当然也有少部分被用于生产酚类化学制品。历史上在1940年,爱沙尼亚页岩油的产量就达到了17.4万吨,主要用于制取化工产品(因为酚含量较高)。

    另外,爱沙尼亚的磷矿和石灰岩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前者是磷化工的主要原材料,后者可以生产水泥,而油页岩同样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燃料。

    也就是说,只要不失去爱沙尼亚自治邦,波罗的联合公国还是拥有一些工业化条件的。不缺乏电力——可以利用油页岩发电;可以发展酚化工和磷化工。可以发展和木材相关的工业——生产家具、铅笔、飞机外壳等等。还可以生产不少水泥。还拥有七八十万素质很不错的德意志人,另外还有许多白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也流亡到了那里——他们会带来人力和一些资本。

    而且那里的交通非常便利,紧靠波罗的海,拥-->>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