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根本不会被数量很少的布尔什维克吓倒,更不会给他们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统治整个俄罗斯。

    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只能说明布尔什维克在当时拥有广泛的民意。而之后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惨败,则说明民意在之后发生了改变——1917年到1918年间,俄国的民意变化的非常之快!

    在7月上旬和中旬,彼得堡的主流民意还在歌颂“革命的护国战争”——虽然作战的地点是奥匈帝国境内的加里西亚。而到了7月25日,民意已经迅速转变为反对战争了,真是比翻书还快!不过这种变化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前线传来了非常非常可怕的消息!

    和临时政府之前宣传的相反,德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俄国革命而瓦解——他们仍旧是神一样的对手!陆海军部长克伦斯基发动的攻势,现在已经一败涂地!

    被吹成钢铁军团的第8集团军实际上陷入了一个圈套,被反击的奥匈第7集团军和德军第1、第2近卫师打了个夹击,溃不成军!重镇克劳斯茨在奥匈军反击的当天(7月19日)就宣告失手,稍后,德国人的两个精锐的近卫师在俄军战线上撕开了40公里宽的大口子,德奥军队不断涌入。

    到21日,德军攻入了第8集团军战线侧后的塔纳波尔附近,威胁第8集团军的后方。布鲁西洛夫在接下来两天里拼命调动部队试图填补这一缺口,但均未能成功,德军第2近卫师在23日开入塔纳波尔城内。科尔尼洛夫用尽了一切手段,投入了自己最心腹的高加索部队,仍然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在德奥军队的包围圈形成之前分散突围。整个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即便突围成功,大部分士兵也不愿再返回军队,而该集团军的重武器和辎重也全部丢失。

    之前在德军南方面军的防线上碰了个头破血流的第7集团军,同样在当面德军的攻势下惨败,全线溃退!而第11集团军的情况同样糟糕,他们居然被当面的奥匈军队击溃——在过去的四年,都是俄军压着奥匈军队在打,现在情况居然颠倒过来!

    到了25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许多部队开始成建制的逃亡,“军队自行解散”。德军和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近卫师在短短几天里推进145公里,士兵们因为劳累过度才停下来。

    而在西南方面军崩溃的同时,状态更差的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也无力维持战线,为了防止被德军击溃,只得主动后退收缩。在后退的过程中-->>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