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在移民巴勒斯坦后实行了“莫沙夫农业集体化”),他们也将一个个小型家庭农场组成了公社。

    后来,他们又将这种制度带到了波罗的共和国,而且还拥有了真正的“德意志式的科学管理”,形成了由政府扶植的多层次农业合作体系。

    最上层的是波罗的农业合作总社。往下是各省、县分社,最下面是一个个由家庭农场组成的农业公社——这是一个复杂而奇特的体系,农业公社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实体,类似于农业股份公司,需要自负盈亏。而“公社”之上的各级合作社则是非赢利性的农业服务机构,负责向“公社”提供技术支持、小额低息贷款、产品销售和采购(公社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等皆由合作社提供)。

    在比较守规矩,不大会偷奸耍滑的德意志人的运营下。波罗的共和国的这套农业合作化体系,在过去的12年中运行良好。让绝大部分的波罗的共和国公民获得了相对安定和富足的生活——和邻国波兰、苏联相比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种制度也让波罗的共和国成了个农产品输出大国,每年都要向德国输出至少130万吨粮食(占德国粮食进口的三分之一)和大量的肉制品、海产品、奶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富足且安稳的波罗的德意志农民,当然容易被他们的保皇党政府蒙蔽,糊里糊涂跟着一块儿保皇了——在欧洲,生活比较安稳的中小农场主往往是保守势力的象征,各国保皇派的基层就是这些人。而工人阶级和城市知识分子往往比较激进。闹革命的主力就是他们。希特勒能够搞定这些激进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也就能把德国团结起来,变成一架威力十足的战争机器了。

    ……

    “总理先生,你看到了吗?400万波罗的人民都是拥护皇帝的,除非皇帝在德意志复辟,否则他们不会支持波罗的和德国合并。”

    波罗的共和国的总统戈尔茨,和希特勒总理、赫斯曼步兵上将一起坐在另一辆迈巴赫大轿车里面。

    希特勒比德国皇帝早一天抵达波罗的,他不仅是为了迎接威廉二世而来,还是为了观摩“铁拳-1935”军事演习而来,同时还想和波罗的共和国总统戈尔茨讨论德国-波罗的合并问题。

    合并本来在1933年就会实行了,但是英法苏波四国先后表示反对,让合并一推再推。其中苏联的反对不必当真,斯大林已经在私下向赫斯曼表示过“不干涉”的意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