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也并不低,必要的时候可以担任很重要的位置,第三种就是些写诗赋文章,对经典不太懂,又不能当官办实事的,例如像枚乘,邹阳,司马相如这类的。

    当然,也有全能之才,例如贾谊,晁错这样的,这两人都是能写文章诗赋,钻研过学问,还能当官治学…而且在三个方面都非常不错。

    刘良完成了启蒙后,就被刘长丢到了这些文人堆里,当然是那些写文章诗赋的文人群体里。

    而刘良跟这些人相处的还算不错,作为诸侯王,他倒是不必去学怎么去写诗赋文章,他只需要跟这些人待着,然后夸赞他们的文章,表示出对他们的敬重就足够了,这第三类的文人,很是喜欢这种能重视自己的君王,因为大多数贵族都不重视他们,故而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随着报纸的兴起,他们的诗赋文章也愈发的能闻名天下,可终究还是被那些搞学问的看不起,认为诗赋文章不过小道耳。

    他们认为真正的文章是要探讨国家大事,商谈时政如《过秦论》,《贵粟论》这样能给与皇帝劝谏,有着明确的主题的才是好文章,而那种书写自己怀才不遇,写山川风景,写男女之情的,被他们所看不起当然,目前大汉正在悄然的出现第四类文人,也就是以虞原为代表的家们,这些人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描写过去的事情,进行杜撰,写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故而压根不被前三类人所接受。

    用后来通俗的话来解释,这四类文人,就相当于未来的公务员,学者,诗人,家。

    通常各地的君王们在身边养些文人,大概只是为了听他们写文赋来吹捧一下自己,或者就是彰显一下自己好文的名声,很少有人真正的爱护他们,在唐宋之前,这些第三种文人的地位都相当的低,可刘长却跟众人不同,他还是挺重视这方面的,刘长觉得,诗歌可以彰显一个时代的文化,跟体育项目一样,都是塑造国民素质的东西,不能轻视。

    众人总是误以为,刘长是要让这些文人多写文赋,听他们来吹捧自己,这当然是不对的。

    刘长岂是这般好虚名的人呢?

    在安排诸子的时候,他便想让三子刘良主动去亲近这些文人,也算是将再容易的事情交给了他,不求他往后能大治国家,只要跟着这些人写写文章什么的,反正这些人也算是无害的,就是嘴里抱怨几句,也不会出现教唆君王,或者搞乱天下之类的事情。

    刘良认真的坐在府内,听着这些人切-->>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