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运力有限的问题才没有投入采矿机。现在看来,光人力的出产速度也大过了运输的速度。

    使用12艘交通艇运煤,每船的运量5吨,但是南渡江码头离开海家码头的航行距离来回超过40公里。满载的时候虽然是下水航行,速度也不过是每小时五六公里,回程是空载,但是逆流而上,速度更慢。一个来回加上卸货的时间,就要8个小时。现在又渐渐昼短夜长起来,天黑之后南渡江不便行船,每艇每天只能跑一个来回,12艘艇一天的运输量才60吨。而每天采出的煤最少也有400吨。结果大量的煤滞留在矿区的堆场里。

    每天积压下来的产量在矿区堆场上越积越多,这对没有现代化装卸设备,全靠人力装卸的甲子煤矿来说个严峻的问题。汤梦龙只好命令减少开采班次搞军训。免得积存太多的煤炭。

    一座座小山一样的煤堆在堆场,一时半会又运不出去。烧锅炉也烧不了多少。这里又不能搞煤电外送。汤梦龙只好和林佰光沟通,让他请示临高,派出更多的运输艇来。

    “运输艇不是主要问题。”林佰光认为关键不是运输艇太少,而是跑得次数太少。

    “南渡江水文条件不错的,我跟交通艇来得时候感觉水面很宽,深度也不小,为什么晚上不行船呢?”

    “老大,你真是说得容易。这南渡江水面上一无航行标记,二没有经过航道整治,黑灯瞎火的开船不等搁浅触礁。”

    林佰光对此没有办法,只好电告执委会,要求解决。

    “我看光增加交通艇是没用的。”在工能委的工作会议上,姜野说,“得增加船只吨位。”

    “我同意,这种交通艇原本是以文澜河这样深度小,有明显枯水期的河流设计的,尺寸实在过小了。用在南渡江上实在不合适。应该造得更大的船舶。要知道运河里运送黄沙水泥煤炭花费的驳船一次都能装1000到1500吨。”

    “你说的那是钢壳铁壳船,我们造得木板船怎么能相比?”

    “水深有多少?”王洛宾问。

    “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海口段又是入海口,通航能力应该不错地说。”姜野说,“弄几艘平底沙船,从甲子码头装好煤之后直接开回临高。这样还可以省掉小船开到海口换船的麻烦。琼海煤。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任务。”

    “这可不一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