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首见。过去早有人这么说过,而且元代的漕运正是海运的。

    但是一般人对大海都有畏惧之心――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传统大陆国家,除了沿海居民之外,多数人都觉得坐船出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何况将数十万石的粮食装在海上漂洋过海!想想就觉得不甚安心。

    张溥也不例外。他对海运没什么直观的认识,说道:“海上风波无常,听闻朝廷从登州运往辽东的粮饷半途都要漂没许多,这漕米乃是国家之根本……”

    赵引弓心想:这漂没与其说是给海龙王了,不如说是给了一班官员将佐们了――恐怕历任的登莱巡抚、东江将领、户部官员……都在这漂没中赚了够花几辈子的钱了,要不是这会大家都认为国外都是“蛮夷之地”。恐怕老婆孩子早移民了。

    “海上行船,漂没是难免的,只是未必都是天灾。”赵引弓点了一点,随后又说道,“先生请想:大元享国虽短。亦有九十七年。若是漂没如此之多,大元恐怕连七年都保不住。”

    和张溥的谈话持续了差不多好几个小时,赵引弓在经济问题上显露出来的深度和广度令这位明末的文坛盟主大为钦佩。应该说,复社并不是一个空谈义理性和儒学的团体,对“经济致用”之道还是相当重视的。

    虽然最终张溥也没有给赵引弓一个确切的答复,但是赵引弓感觉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大致已经达到了。

    乾清宫里。在深夜依然亮着灯光。

    宫里的鼓楼已经打了三鼓,然而御前的牌子们依然在悄悄的剪着烛媒。看样子,今天皇帝又要通宵批阅奏折了。

    灯火通明的暖阁里,御案上,整齐的叠放着成堆的奏折和塘报。这些全是下午刚刚从通政司送来得。几乎将半个书案堆满。

    皇帝坐在御案后,灯光下他的面色晦暗,这是长期熬夜心力交瘁的人特有的面色。每日看不完的奏报,处理不完的政务。论到勤政。崇祯不仅比他的父亲、兄长、祖父都要勤勉,就算是放在整个大明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然而,就如同一个勤奋无比的学生却始终考试不及格一样,他的勤政并没有给大明的国势带来一点好转,反而愈发的每况愈下。

    各地天灾:旱灾、大水、瘟疫、地震、匪患……请求减免粮赋和救济的奏折雪片一样的从各地飞来,就是一向富庶,国家财赋重镇的东南地区也不断的遭到灾害。-->>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