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角度偏移,导致受热不均匀,然后炸了,可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所以长安这边选择了修路,虽说修的时候肝老疼了,但这钢炉稳稳的运转了一年,生产了两千多吨的钢铁,瞬间不亏了。

    “哦,这样啊,怪不得都是自己找地方修建。”孙策挠了挠头,他原本还想和陈曦谈谈,看看能不能白嫖一个钢炉,让他直接抱走,运到苏门答腊那边去,至于怎么运送,孙策是有办法的。

    “其实钢炉这东西很麻烦的,需要三班倒盯着,避免出事。”周瑜叹了口气说道,“铁水的出产量其实只占钢炉的五六分之一左右。”

    这个其实是技术问题了,土法钢炉的技术只能保持这个水平,毕竟一方的钢炉,你本身就只能塞进去三四吨的铁矿,而且为了保证安全,一般都不建议进料太多。

    之后再考虑到钢炉的大小,废渣的比率,以及出渣等等,一方的钢炉出不了一吨,实际上土法钢炉之后过四方之后,每一方的价值才能大于一吨的钢铁出产量,真正较高的利用率需要到八方。

    实际上搞到八方的时候,你将材料什么的换一换,只要不炸,其实已经属于早期重工业级别的玩意儿了。

    当然理论上讲,这种东西甚至可以搞到十二方,乃至更大,但说实话,陈曦一直觉得,能搞出十八方级别的神人,真心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了,毕竟在高炉大到一定程度之前,利用系数是不断上涨的,越大,利用系数越高。

    等到过了某个线之后,其实才是拼技术的时候,二十世纪最后三年的时候,以粗钢为例,中国的高炉利用系数貌似是1.8左右,也就是一方的体积,一昼夜可以出1.8吨左右。

    当时中国骨干国企貌似达到了2.15 左右,后面不知道点出了什么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就达到了2.5,部分甚至突破了3.0……

    这个提升有多逆天呢,在这个在大家钢炉差不多一样大,能耗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你的钢炉出产2吨出头的钢材,我出产3吨钢材。

    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至于说目前陈曦的高炉利用系数,一方的时候倒贴的,貌似在零点七到零点八之间,只有到四方的时候能稳定大于一,等到八方的时候这个系数达到1.25。

    所以陈曦一般对于自己搞的这种东西都不忍直视,虽说管这个李优天天就差吹爆,实际-->>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