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杨氏对于目前的变化颇有些不适应,可这个世界,在道德没达到圣人之前,只要利益够大,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

    杨家出来的时候,虽说也烧掉了地契文书这些东西,但本质上杨家依旧没将百姓当人看,他们只是认为这样做算是给陈曦一个交代,至于弘农百姓的欢呼,杨氏根本没放在心中。

    可等杨氏出来,真正开始从无到有,建立规则秩序,裂土分茅,杨家不得不将原本不当人的百姓纳入自家的体系,甚至主动往下分割一部分的利益,尽可能的让普通百姓成长起来。

    我给你们开私学如何?小孩子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让你们成年人不浪费时间在管孩子身上,寄宿制学校如何?我们给管饭的……

    这些曾经陈曦想让这些大世家做,但掌握着知识的世家皆是推三阻四的工作,在这些家族真正需要的时候,果断开搞了。

    用杨琦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最终活成了他们曾经完全拒绝的模样,其原因就一条,以前这么做损害自家的利益,知识的解释权和人民的教育权,是这些世家操控国家命脉的基础,也是世家延绵不绝的保证,陈曦动别的都不要命,动这个可真就要老命了。

    故而当时世家一直在教育方面磨磨蹭蹭,虽说陈氏,荀氏,黄氏庞氏等等都多多少少开了书院,广开教育之门,但这算个鬼的普及教育,就那么点人受到了教育。

    真正普及教育,陈曦光是挖老师这一个环节,都需要携大势和天下世家在邺城好好谈谈,就这也才是勉强谈妥。

    这也是为什么在元凤五年之前,公学和私学并立,公学主要教书识字,学一学简单能用得上的技能,老师也多是世家安排的普通读书人,而私学主要靠推荐入学,教书的老师包括不限于荀爽、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这种顶级老师,培养知识丰富,技能全面的全能人才。

    当然陈曦当时所能保证的也就一个,在公学之中非常努力的学生会被推荐进入这种学校,然后由国家供养。

    这也是当时各大世家能容忍陈曦全面普及教育,从各大世家手上抢教育权和知识解释权的原因,因为这种争夺的方式,动摇不了各大世家的根基,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相当于普及了教育,至于普通人为什么没学好,反正我公学也开了,你自己没好好学,怪我喽?

    甚至陈曦如果再退一步,将私学和太学合并,太学这种官员-->>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