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利出一孔”的路子,说穿了就是不要黄油要大炮的路数,将整个社会的消费压低,仅仅满足最基本的需要,然后将节省下来的社会财富都用在军事上。等军事发展起来后,再通过战争夺取别国的财富和土地,用来补偿将社会财富都用在军事上的国民和贵族。

    所以在实现“利出一孔”的头几十年中,西宋因为赶走了女真,吃掉了大理,驱逐了西凉,还入侵了蒲甘缅甸,的确得到了许多地盘。虽然这些地盘并不富庶,但是好在够大,也足以弥补国家的精英阶层在“利出一孔”国策中的付出。

    可是在西凉西迁后,西宋的扩张就接近了极限。

    因此扩张的成本急剧增加,而受益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无法覆盖成本了。

    而“大蒙古战争”就是西宋扩张政策走到极限的标志。

    虽然西宋的军队仍然非常犀利,哪怕在西方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也在亦列堡和碎叶河战场上吃了血亏。

    但是战场上的胜利,却没有办法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战争红利”。

    因为大蒙古战争的成本太高,战利品的价值又太低,根本不足以覆盖成本。

    而在大蒙古战争后期,西宋发动的第三次中原大战,又一次撞在了东宋的铁板上面——“人民币玩家”的优势,是屌丝玩家不敢想象的。

    所以从大蒙古战争开始,西宋就进入了亏本扩张的时代。

    虽然亏本,但也必须扩张!

    因为西宋就是利出一孔的体制,如果这一孔不存在了,国内那么多军户和枪大夫怎么办?他们没了出路,还不得造大宋官家的反啊!

    所以为了维持“一孔”路线,西宋就得硬着头皮在中亚和蒙古人互砍。而为了降低战争的成本,又不得不纵容西北的藩王扩张势力——因为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藩镇的效率总是高于中央直辖的官僚和军事机构。所以利用藩王进行战争对财力薄弱的西宋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与此同时,西宋帝国为了安抚在大蒙古战争中所获不多的枪大夫和军户,又不得不给予他们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

    而特权给多了,自然会形成门阀垄断上升通道的格局!

    到了西宋皇帝赵冕执政的保胜年间,西宋的朝廷的威望和号召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了。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