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仔细勘验一番,终于收起神识,试探性问道:“你是相中了某位前途无量的修道胚子?”

    陈平安打趣道:“你要是跟着我崔师兄混,一定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青同听出言下之意,是在说自己无利不起早呢。

    陈平安双手笼袖,带着青同步入县城内,双方如无境之人入无人之境。

    街上熙熙攘攘,因为是大年三十,哪怕两边铺子都关了,依旧处处热闹喜庆。

    陈平安说道:“先前路过此地,在县衙那边翻了几本地方县志,已经百余年没有出一个进士了,就像一个收成不好的荒年。”

    青同这才记起在那十二幅山水幻境画卷中,这位出身文圣一脉的年轻隐官,显然对科举制艺一道,极为熟稔。

    难不成真打算在这儿当个隐姓埋名的乡塾夫子,成天与一些穿开裆裤、挂鼻涕的孩子厮混?

    堂堂两宗之主,文圣一脉的关门弟子,然后花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就只是为了栽培出一位所谓的进士老爷?

    陈平安自顾自说道:“化名想好了,就叫窦乂。”

    青同问道:“是益稷篇里边‘丞民乃粒,万邦作乂’的那个乂?”

    陈平安似乎小有意外,咦了一声,“不曾想青同道友的学问,相当不浅啊。”

    青同抽了抽嘴角,“隐官谬赞了。”

    陈平安说道:“谬不谬不清楚,反正赞扬是真。”

    青同一想到先前七里泷岸边,年轻隐官与陈真容的那句“都重要”,便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青同笑问道:“隐官大人要是致力于科举,能不能连中三元?”

    陈平安想了想,说道:“连中三元?想都不要想的事情,要是在大骊王朝,别说一甲三名了,我可能考取二甲进士都难。可要说在这黄庭国,帮着遂安县带回一块进士及第匾额,还是有几分希望的。未必是我才学多高,只不过制艺一途,越是小国诀窍就越多,是有捷径可以取巧的,试卷上边的字体,馆阁体是有细分门道的,可以根据座师房师阅卷官们的学问脉络,来做安排,反正都可以投其所好。”

    青同说道:“听说你的嫡传弟子当中,有个叫曹晴朗的读书种子,曾是大骊王朝的榜眼?”

    要是早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