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秘密,不是普通人能知道的。

  周瑞带着米三,和复瑞全体,来到了机库,王德他们也在此等候了。

  经过重重审核,上交了全部电子设备之后,一行人走进了原来一起奋斗过的03厂房。

  比起之前,这里变化很大,原先由于技术和工艺还没固定,一切都是以手搓和调配为主,那时厂房内大而空旷,只有一个集中的工作区域,需要什么再把什么拉过来用。

  而现在,这里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线,大量设备根据严格的规划,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厂房还加装了相当于二楼的观察台,一排排龙门吊用来转移重型设备。

  一眼望过去,一排排的设备排出了数百米,颇为壮观。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架尚未完成蒙皮的框架了。

  这里,已经是一个高端且震撼的工厂了。

  今天没有工人在忙碌,只有访客。

  周瑞、俞树、柴连俊、包括韩子茵,漫步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慨着变化巨大,回忆着过往的记忆。

  米三脸上笑眯眯的,不住的点头。

  他其实看不出太多门道,但这里给他的感觉,就是“厉害”。

  王德边走边为周瑞介绍道:“整个产线是脉动式布局,很多流程都是根据咱俩当初琢磨出来的工艺定的,一条线一年的产量在10-15架左右.”

  米三听了一耳朵,惊讶道:“一年才10架啊这么困难么.”

  王德对这种老同志很敬重,立马解释道:“一条线一年10架,919厂最多可以组四条线,已经够可以的了.”

  当然,这是理论值,今年蓉飞只打算把那两架完成,凑个四架就不错了。

  目前还只有一条产线,因为设备好搞,能够参与的顶尖技术人员不好找,产线还在老带新的阶段,王德等原型机组的老人,带下面的新工程师,培养出一批后,这批人再带更多的人。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米三不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指手画脚,点点头鼓励道:“慢慢来吧.”

  王德眨了眨眼其实不慢了.这又不是造车

  蓉飞明年的计划是保20争30,三年左右时间才能拉满40架。

  对比起对面的f22f35,首批产量已然相当高了。

  要知道,在高精尖领域,最典型的就是航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