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大唐多一个聪明人,总比少一个聪明人要好。这样,你的江山更好,我也能过得很滋润。我猜,杜如晦应该是积劳成疾吧,那些极度聪明之人,往往都不长命。因为要想的东西太多了。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死因。”

  李二又问道:“那你呢?”

  李重:“我?”

  好像一瞬间就明白了李二问的是什么。

  李重便道:“我算什么聪明,在一千年以后,比我聪明的,上面至少还有二十万个。而且还是在同一年之中,比我聪明的,有二十万个。上一年的,都还没有算。”

  李二:“……”

  李重:“一千年以后,也有科举,我就是通过科举,才上的国子监。”

  李二:“……”

  李重的那个‘才’字,说的很精妙。

  李二已经有点接受不能了,上国子监还要通过科举?

  见李二话都不会说了。

  李重也是道:“当然,说那是科举,事实上也不准确,因为科举应该是直接可以当官的,所以,一千年以后,在我说的上了国子监以后,要想当官,还要参加一次考试,名为国考,按专业按你想要的职位去报考,每年报考人数大概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吧,录取的比例,大概是六十个人录取一个,也就是说,每年只有两万五千人能当上官。不!这应该都根本算不上是官,最多算小吏。小吏再通过积累工作经历,再往上一层,那才能稍稍地算作是官。”

  “至于每年参加科举,想要进入国子监的人数,每一年,大概有一千万人左右。当然,大部分,其实都考不上。不过就算是进不了国子监,也可以去其他的地方继续学习。比如说,各州县也有一些类似国子监的学馆,这些学馆也可以做到培育人才的作用。”

  李二知道他肯定是在吹牛了。

  因为整个大唐加起来,现在在户籍上的人口,也就一千万。

  你特么一年的报考人数,就直接超过一千万,那岂不是说,你一年的考生,就超过了他们大唐?

  李二心里面想着,李重一定是在吹牛,然而,他还是不得不问一句,“一千年以后,大唐的这块地方,有多少人?”

  李重便道:“十四万万人。要是不算吐蕃,不算高句丽,不算西域,可能十三万万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主要是高句丽那边我不太确定,因为那边,我猜,人数应该还是挺多的。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