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恩泽遗产。

这些孩子将来学有所成,开药铺行医,总是需要药材的。

一样的药材,有这份栽培恩情,孩子们肯定会照顾一

下王家。

即便有一天,王家败了。

他的子孙,如果出了有学医天赋的,这些孩子,肯定也会栽培关照一二。

只要他栽培的弟子,品德好。

人心换人心,这笔恩泽遗产,就能留给后代子孙。

王老先生的私心,朱棣知道。

人有私心,太人之常情了。

王老先生能看重孩子们,他和妙云虽然为分别,有些难过。

却也高兴。

这证明,他们的教导没错。

守品,行美德,虽然在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看似吃亏。

瞧,就是有人看重这些。

王老先生既然要给子孙留一笔恩泽遗产,就一定会用心培养孩子,尽心竭力对待孩子。

倒也不怕孩子们出去受苛待,学不到真本事。

没真本事,将来怎么互利互惠帮助王家?

这点浅显道理,他懂,这位活了这么久的老先生,肯定更懂。

……

饭后。

朱棣和王老先生在堂厅等着叔伯婶子们。

方孝孺出于好奇,依旧赖着不走。

很快,叔伯婶子们,陆陆续续都来了。

朱棣指着方孝儒,率先开口,“各位叔伯,这位是方县令,大家肯定已经知道了,这次他带来了孩子们童生考试的成绩。”

“除了几个年纪最小的孩子,咱们村其他孩子都通过了童生考试。”

闻言,叔伯婶子们纷纷激动笑了。

朱棣又补充道:“没过的几个,其实也可过可不过,方县令来征询我和大丫的意见,我和大丫决定,让最小的几个小家伙,缓一届,下一次再考。”

“他们年纪还小,不着急,咱们都是庄稼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禾苗拔一下,看着‘长高’了,可用不了几天,苗子就会枯萎,孩子们学习也是一个道理……”

……

“好了,现在大家决定,谁家愿意让孩子,跟着王老先生学医。”

他得把这些情况告诉叔伯婶子,免得叔伯婶子留下遗憾。

“四郎,俺家民丰回家后,就念叨着,想和王老先生学医。”刘三叔举手。

朱棣招了招手。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