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还是农业,以及对后代的传道授业啊!”

“所谓工商,商业上的贸易只是为了推行新军功制罢了。”

“至于重工,张某尚没看出来。”

张良喝了口水,心中暗自思量。

“主公,你怎么不吃呀?”

正在啃土豆的阿丑将一颗土豆递给了张良,道。

张良接过那土豆,咬了一口后,却又盯着残缺的土豆继续思考起来。

四公子给前来的科举考生甚至是任何有学问的人提供食物,住所。

看起来是一种优待。

但张良实地考察后却发现,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去私塾给人教书去了。

要想真正当官,必须得由管理所有私塾的张载张大人的亲自举荐,方才有进入仕途的机会。

而每隔一段时间,每间私塾还会进行一次评比。

只有排名前30的私塾的老师,才有资格接受张载亲自举办的考核。

只有考核成绩最好的三人,才能受到张载的举荐,成功当上一名小吏。

而这三人当上小吏以后,每升一次官,都得击败五六名竞争者!

如果竞争失败就会直接降级,甚至又会回到私塾当老师,再重新评比,考核。

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此地秦吏们始终在互相监督,互相比较之中,无人敢徇私枉法。

也完全杜绝有人滥竽充数。

在张良看来,赢子云给读书人的这点恩惠,更像是一个陷阱。

所谓的科举考试也只不过是给读书人一个可能进入仕途的机会,而若进不了仕途,便只有口饭吃。

这对读书人来说,无疑是很苛刻的,但张良却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真tnd公平!

“其他地方,那些勋贵,儒生的自我举荐,互相包庇,在四公子这里完全行不通.」。”

“官吏的晋升,凭的全是实力。”

张良随即将目光投向周围,看着那些正在进食的考生,渐渐眯起了双眼。

他这些日子,也跟这里的考生交谈过,并发现这里来了许多儒家的学子。

还有一些学子浑身绫罗绸缎,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而且还精通兵略,很可能来自军中世家。

而赢子云曾经逼走过36名儒家大儒。

又颁布新军功制,得罪了所有军中勋贵。

按道理来说,这些儒生和军中世家子弟是不会到赢子云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