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挖了几次,他便弃了钉耙怀揣着走了回来。

老丈随手挑出了一个,向卢象升献宝似的挥了挥手,笑道:“你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番薯?”卢象升不由失声道。

“你也识得?”老农讨了个没趣儿,随手挑了一个,舀了瓢水洗去了泥土,咔擦咔擦的啃了起来。

他一边吃,一边让道:“你们自己挑两块洗了来吃!”

卢象升笑着捡了一块,看了看还没有拳头大,不由问道:“如何这就挖了?若是在长一两个月,当有这么大,岂不是可惜了?”

他一边问,一边顺手比划了一下。

“哟,看不出你还是个挺懂行的!”老农不由笑道,“这玩意儿产量大,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我等在舜王治下,吃喝不曾短缺,粮价又低于他处,此物又足以充饥,是以不甚珍惜。”

“你这是种了多少?不知赋税几何?”卢象升不由继续问道。

“家里聊有薄田,这番薯前后种了五六亩,如无意外,年中当产二百石!”老者笑道,“义军十五税一,当纳十三石左右。虽然交了不少,余下亦足半年之用。”

“这……这也不低呀?”卢象升奇怪道。

“确实不低,不过义军征收实物,不像官府那般,还需卖了银钱,再行缴纳,又折损了许多!”

卢象升闻言不由叹了口气,一下子明白了张顺的意图了。

他在郧阳也待了许久,荆襄群山之中的山民所种之物他也有所了解,只当做一件稀罕物罢了。

若非他今日亲眼见到此物移植于此地,竟然完全没有想起将此物推广到他处。

自古以来,生人活命善莫大焉。若是舜王一则大力推广高产之物,二则恢复国初征粮之法,却是稳定百姓的一大善政。

第165章 母子

数日时间,并不能走访很多地方。

好在河洛地区也不甚大,卢象升粗略的调查了洛阳、孟津、郾城等地的民情。

虽然这几次地方并没有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大治的地步,其中亦有诸多不公,义军劫掠百姓等事发生,但是综合看来,夸一句“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是没有问题的。

考虑到义军刚刚占据此地不足一年,又连番征战。

这对曾经呕心沥血治理郧阳,又同时面临“流寇”威胁的卢象升来说,深有感同身受之余,亦不由叹为观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