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打算再给你一件商货带去金陵。”赵煦说道。

他的封土拓展至四个郡,建设这四个郡自然需要大量的银子。

趁着这次展会,自然推出的商货越多越好。

而他要给杨贺的这件东西不复杂,但绝对都能赚钱。

“新的商货!”杨贺闻言,眼睛顿时直了。

赵煦也不多说,“你回去等着便是,本王这两天就交给你。”

“是,殿下。”杨贺喜滋滋的,屁颠屁颠地去了。

目送杨贺离去,赵煦休息了一阵。

下午的时候,他去了兵仗司。

一个是把新的商货造出来,一个是为了上次交代王应的事。

到了兵仗司,他直接提了汞柱件事。

王应闻言,得意地笑了笑,“不瞒殿下,这第一把原尺,下官令匠人做出来了?”

“做出来了?”赵煦闻言大吃一惊。

王应点点头,“下官见殿下这些天一直在为学堂讲学忙碌,就自己斗胆尝试,正如殿下所言,试了几次,这汞柱的高度都几乎相同。”

一面说,王应一面引着赵煦到了一间屋里。

在屋子的中间,里面正有一个粗糙的细玻璃管。

玻璃管里大部分体积被汞占据。

这正是一个粗略的汞柱。

接着王应对一个官员说了声。

那官员离去,不多时拿着一把笔直的竹尺过来了。

在竹尺上有一道道的横痕,毫米的短,厘米的位置长一些,基本和当代的尺子没多大区别。

“可以啊,是本王小瞧你们了。”赵煦十分欣慰。

古代的匠人其实是很聪明的。

否则他们也不会创造出铆接,瓷器这些令人震撼的精湛工艺。

在当代,他们只是在一套失败的体系下生活,所以才会在近代因为没有攀上科技树而走向衰落。

其实只要给他们指明道路。

他们会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在大颂也是一样的道理。

王应和兵仗司的匠人不过缺乏指导而已。

给他们一个蓝图,他们同样能实现。

这把原尺就一个证明,今后,他当更加信任他们的能力才是。

“殿下过奖了,其实也失败了很多次。”王应笑道。

毕竟把这段尺子分成760等份可是个艰难的工程。

他抽了十个匠人专卖雕-->>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