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不太一样,因为解缙负责永乐大典编修一事,所以他还是挺忙的,而且可以算作是大明最忙的那一批人。

而今天,解缙不仅没有出门,还在家里聚集了很多的人。

黄淮、胡俨、金幼孜,还有被后世称为内阁三杨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在。

除了辞官回乡的胡广之外,永乐朝文渊阁大学士已经全部到齐了。

“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吧。”解缙作为主人家,在依次给众人倒茶之后就坐了下来,第一个开口。

“汉王一脉的气势日益壮大,现在又带回了亩产数倍于稻麦的粮食,不说如日中天,但已经有比肩太子殿下的势头了,甚至隐隐有超过的样子。”

“汉王一脉,汉王本身就亲近武将,远离我们文臣,汉王世子又是个好战嗜杀之人,倘若汉王一脉登临大位,那对于我们文臣将会是何等结果,想来也不需要我多做赘述了。”

“现在,正值汉王世子东征倭国,前几日我得到消息,汉王世子在倭国的宍道湖再筑京观,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三十万人,甚至极有可能更多。”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解缙说完,扫视着其他五人,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最起码是言语上的支持。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率先开口。

其实解缙还不知道,如果不是朱瞻壑的话,此时的他已经在诏狱里了。

解缙在永乐朝的经历并没有那么的顺利。

永乐五年,解缙因“廷试读卷不公”的罪名,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永乐六年,解缙被李至刚诬陷,以“参与皇子之间的争斗”的罪名,再贬为交趾布政司右参议,督饷化州。

而在历史上的永乐八年,解缙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缙拜见皇太子后返回。

汉王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上奏解缙说等到皇上出行,私下拜见太子,径直返回,没有人臣之礼。

朱棣大怒,将解缙逮入诏狱,拷打至极。

而如今呢,朱高煦因为自己儿子在北征中得到老爷子的重视感到很是高兴,也就没有搞历史上的那一出,解缙也因此得以保全,甚至重新回到了内阁,重掌编修永乐大典一事。

正所谓良言难劝该死的鬼,有些人啊就是作死,谁都拦不住。

不过,解缙的脑袋不清楚,不代表别人也不清楚。

“这件事,我就不发表意见了。”沉寂良久之后,金幼孜第一个站起身。-->>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