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的脑袋对视一眼:

    “看来这后世对于孔氏意见很大……不,这衍圣公家,恩荣过宠,这孔氏仅是孔夫子后裔,又非孔夫子真身,如何这般厚待?”

    “千金市马骨,志在收人心。恐怕天下皆儒,唯望孔家。”

    “唐后兴科举,考试尽儒学?”

    猜想只能到这一步,更多的一个没必要,因为宋离他们实在是太远,如今众人只欲想办法赶上盛唐。

    另一个则是因为需要知晓更多宋朝情报方能的知晓其具体之况。

    【那么我们如今回头看,豪强世家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这个当然是否定的,正所谓事物的发展有利有弊,豪强世家也是一样。

    由于大汉帝国在地方基层组织上的不完善,地方大族的发展壮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填补了权利空缺,并构成了基础的社会单元。

    这样的豪强确实将地方上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豪强世家子弟为了家族的利益会传承技术、研究学术、经营财富乃至于安定乡里。

    这时候的豪强世家是帝国的造血泵,他们没有衣食之忧,能够全力追寻功名,因此也是帝国对外战争的中坚力量。

    但随着世家豪强的坐大,它们就从帝国的造血泵变成了帝国的吸血虫,不仅使得帝国财赋半入其家,同时还锁死了百姓的创造。

    衣食无忧的世家只能创造出来艺术价值,而无法产生其他作用,比如二凤死时候带入坟墓的《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

    我们的史册能将魏晋时候门阀士族的所有米虫名字记载的清清楚楚,但那些真正改进了百姓生活,让米虫们过上更好生活的工匠们,却从来没留下名字。

    比如汉代少府所辖,东西织室数千人,各类工匠数万之巨,他们给汉朝贡献出来了精彩且意义深远的各种发明:

    记里鼓车、龙骨水车、水碓、耧车、绫机、擒纵器、渴乌、橐龠等等。

    但他们无人留名。

    汉代唯一一个因为发明留下来名字的人,叫陈宝光妻。

    史书记载她发明了提花机,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六十日就能织成一匹锦缎,一匹锦缎能值万钱,其经济效用无需多言。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