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知军师若是发起火来,与后世那“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孰强孰弱?

    可惜孔明并没有满足张飞的好奇,他提笔将唐朝的几个入官手段写在了面前的纸张上,随后细细琢磨。

    捉钱、察举等字被依次划掉,最终孔明一番斟酌在军功两字上画了个圈。

    随后孔明抬头面露期待,他现在对于这科举的兴趣是愈来愈大了。

    【众所周知,唐代科举并不糊名,并且当时打分并不标准化,主考官个人的喜恶能极大的左右科举成绩。

    因此参加科举的大姓士子们很快便总结出来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投贽、行卷、温卷。

    首先带着贵重礼物去拜访那些在京都圈里比较有话语权的权贵,努力和人家搭上线,这一步叫投贽。

    敲开甲第朱门之后便是第二步:将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作,或文赋或诗集编订成卷,如果是大姓在此之前还会拜访父辈请其润笔,将这样的问卷递给权贵以求留名赏识,这一步叫行卷。

    在科举之前,行卷成功的人还会带着自己的文卷再次上门,增进巩固感情,并求推荐扬名,这一步叫温卷。

    而在唐朝中后期,如果士子家里实在太有实力的话,还会将编好的文卷通过中间人呈递给礼部主司,这一步属于最高端的纳省卷。

    而这三加一步,士族大姓几乎每一步都能轻松与寒门和白身拉开身位差距,因此最终科举如何也是已经可以预见的了。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留名的830名科举进士中,士族大姓合计589人,士族小姓合计109人,寒门白身者仅132人。

    而这种比例分布当然并不均匀,将其中的几个皇帝执政时单拉出来对比:

    武唐记载55名进士,其中士族占34位,寒门白身者21位。

    唐宣宗记载132名进士,其中士族占128位,寒门白身4位。

    初步看起来这个锅似乎需要让安禄山来背一下,但玄宗时是啥情况?有记载的进士三十人,士族占27人,寒素仅3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宗时的天宝六年,此时安史之乱还没爆发,史册记载李隆基“欲广求天下之士”,下诏开科取士。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