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观念是:在自己的识海中凝结一个元婴,元婴可以掌握许多的神通,修炼领悟大道更快,并且可以作为修士的第二生命,就算肉体毁去,只要元婴还在,也可以夺舍重生。

    但是顾子澈手握这一切的根源——道德经,他清楚地明白这一切都是错的。

    真正的元婴可不是这种拆分出一个识海中的元婴,而是整个人合而为一,混兮沌兮,仿佛天地未开,灵智未生,无欲无求,肉体、灵魂、精气俱为一体。

    让整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元婴”。

    就如同后面几句一样:即使感官与外界接触,也会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感官刺激而勾起欲望,明白天地之间广阔的道理,而不利用心机,生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万物却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达到“玄德”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极高的,被老子称为“玄德”,也是靠近大道的境界,顾子澈自认为自己还远远不及,甚至连清虚师傅都可能达不到。

    所以他并不同意当今修仙界的划分,在他看来,“元婴”应该是极高的层次,近乎于“道”。

    因此他的下一步,打算直接登临【化神】。

    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虽说有些玄乎了,但是顾子澈还是比较认同的,从修心而言,修道的极致便是虚无,这一片“虚无”便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没有目的。

    修道并不是目的性的东西,而是克服内心的欲望和躁动,返回先天的澄澈,最后归于“无”。

    简单来说就是“人先天澄澈,但是降生时沾染了不洁,因此元神分为魂魄,需要重新将魂魄炼成元神,才能重新变得澄澈”。

    这样看来,颇有一点西方的“原罪”论调,即“人天生纯洁,是堕落的原罪导致现在这样,每个人都需要赎罪。”

    但“原罪”这种说法太具有恐吓的性质,而东方哲学是温和的、中庸的,东方的修行是:你想保持这样也可以,没有人逼着你通过修道来回归纯净,我只告诉你方法,做不做是你的事。

    就像开玩笑说的那句:“都可以,没关系,别打扰老道修仙。”

    做不做不关我P事,没工夫传教。

    因此总体而言,“元神”论是非常符合顾-->>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