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也有粥棚,但都是样子工程,每日熬点稀粥,只有几百人的分量,朝廷的赈灾粮食,真正能进到难民肚子里的万中无一。

    那些被盘剥的粮食,早就流入京城的各大米行,换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现在城中米价已经涨到二两五一石,有些米店甚至挂上了粮空的牌子,囤积居奇。

    突然,城中出来一队人马,为首的一个身着布衣,样貌俊秀,他旁边的那位则是五大三粗,孔武有力,脸上满是风霜。

    两人正是贾芸和华安。

    “玉翔书局招收学徒,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识字者优先!”

    家里有孩子的,立刻围拢上来,带着讨好的笑容询问价格。

    这可是一锤子买卖,当然要卖好价钱。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龄段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许多难民已经易子而食,如果能拿孩子换点口粮,不但孩子能活,大人说不定也能活下去。

    “我家孩子识字,会背论语,勃儿,快点背给大爷听听!”一个妇人把孩子推了出来,孩子怕生,她便使劲的掐孩子的肉,“背呀,快点背!”

    孩子吃痛,又冷又饿,身子早就木了,迷迷糊糊的背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难民堆里响起圣人之言,极其的突兀,却又诡异的和谐。

    难民的脸上全是麻木、他们的眼里没有了光,灰蒙蒙的,有些甚至连脑袋都不愿多转一下,维持着最低的消耗。

    “行了行了,这孩子我收下了。”贾芸闻言立刻说道。

    孩子的母亲闻言大喜,说道:“我家孩子能给多少米?”

    贾芸使了个眼色,华安扔出一个袋子,“我家公子仁义,五斗米。”

    一斗米大概是十斤,十斗米是一石。

    因为要招的人不多,所以只来了两人三马,一匹马空出来,专门驮着米袋。

    孩子的母亲解开米袋,里面居然是黄白混合,小米和大米都有,顿时喜笑颜开。

    有了这些米,他们又可以多活几日,省吃俭用,说不定可以挨过这个冬天。

    "勃儿,去了那里记得-->>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