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说罢,什么喜事?”始皇帝没好气的开口。

    “纸!纸造出来了!”

    赵泗打开包裹,里面,白纸麻纸草纸各厚厚一沓子,因为尚未裁剪的原因,面积比较大。

    说罢,赵泗将墨家弟子的信书,也就是三类纸张成本和性能测试汇报总结交给了始皇帝。

    始皇帝先是看了一眼厚厚的一沓子的纸张,尔后接过信书,逐字看去。

    入目的第一感觉,就是详细!

    或许是因为换了书写载体?总之一张诺大的白纸之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字。

    相比较于以前简介的奏折,墨家弟子的行为和水字数也没有任何区别,始皇帝没来由浮现出一些不好的预感。

    人的表达欲都是很旺盛的,实事求是的说,老祖宗写字简练有力,其实和书写载体的珍贵有很大关系。

    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其实就可以发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基本上文学创作的篇幅是随着书写载体的更新和改进而逐渐增多的。

    从最初的几百字,到几千字,到几万字,到了明清时期的十几万字乃至于几十万字。

    乃至于到了互联网时代,上百万字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如果不是那么麻烦的话,谁不想表达的尽善尽美?

    可是对于始皇帝来说,这或许不是一件好事。

    略过了大部分没甚么营养的内容和描述,始皇帝的重点落在了纸张的成本和生产速度以及生产周期。

    “白纸成本还是有些高昂……不过好在也能够批量生产了。”

    “麻纸已经能够装订成册,满足制书,日常所需。”

    “草纸用来书写也没有太多不便,只是不太易于保存,书写效果略微差了一些。”

    始皇帝暗暗盘算,如果大秦将作少府全力投入生产以后的生产效率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除了三样纸张,墨家弟子们还送来了雕版。

    这群家伙算是秀了一波手工能力,雕版是铜铸的,雕版内容是秦律。

    因为秦律极为繁杂,法律条文巨多的缘故,故而送来的铜铸雕版足足有六十七版。

    主要也是为了让赵泗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